第九章 敦煌:神與人,哀傷與輝煌(第3/5頁)

哎呀!當我們凈心步入另一座洞窟時,突然注意到一尊塑像的頭沒有了,而在一尊佛陀塑像的身旁,本應有一座跪像的地方空空如也。墻面光禿禿的,什麽也沒有。導遊預料到我們的疑問,解釋說,消失的壁畫和文物被蘭登·華爾納帶走,現在保存在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

華爾納於1924年來到敦煌,像斯坦因和伯希和一樣,他也為莫高窟的藝術寶藏所震驚,同時,他還預感到它們正面臨的厄運。自從斯坦因和伯希和來過後,洞窟又遭到了劫掠,許多佛像的眼睛被鑿掉。幾百個逃亡的白俄羅斯士兵住過的洞窟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這些破壞讓華爾納大為驚駭,他決定繼續“搶救”這些藝術瑰寶。他再次賄賂了我們的老朋友王道士,王道士只關心他那些新造的佛像和繪畫,只要華爾納不碰它們就行。其實王道士根本不必擔心,華爾納對他的那些俗氣神像和西方樂土一點都不感興趣。

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政府最終關閉了莫高石窟的大門,阻止了對他們絲路國寶的大規模轉移。經過穆斯林洗劫、外國人的竊取以及自然的侵蝕,剩下的寶物已經不多了,但即使在今天,敦煌的藝術寶藏依然遠遠多於中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在歷史學家所估算的原有1000多個洞窟中,約有500座已經從沙漠的侵蝕中搶救出來,其中30座保存完好的已經對公眾開放。我們花了一整個上午和半個下午時間遊覽莫高窟,仍意猶未盡,總覺得除了敦煌藝術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一看的東西。

莫高窟位於鳴沙山東端的一面沙石崖上。鳴沙山一直綿延到敦煌市以及更遠的地方,長達40公裏,寬約20公裏,如果你想以傳統的方式體驗一下穿越沙漠的經歷,這的確是個好地方。但是,大多數遊客只是去敦煌南邊3公裏處的沙丘短暫一遊,其中一個沙丘高出周圍的沙地250米。回到敦煌後,我和芬恩的下一站就去往那個最高的沙丘。

鳴沙山就在城南,坐車一會兒就到。遊客花不了多少錢,就可以騎駱駝登上沙丘頂端。我們選擇了步行。可是真走起來要比想象中困難得多。由於雙腳不時陷入沙中,我們最終放棄了爬沙丘,走回來去看月牙泉。

鳴沙的意思是“唱歌的沙子”。我想這個名字應該是來自風吹過沙丘時發出的聲音。但是根據當地的傳說,聲音是很久以前被沙暴掩埋的人們所發出的呼喊形成的回聲。吸引遊人來城南沙丘的並非只是這些會唱歌的沙子,人們來此還因這裏有一個月牙形的小湖,名叫月牙泉。自然,提起這個月牙泉我這裏也有個故事。

鳴沙山

很久很久以前,敦煌地區遭遇了一場大旱。水井幹涸見底,樹木枯萎,莊稼絕產,人們憂傷哭泣。一天,美麗而仁慈的彩雲仙子偶然從天上飄過此地,聽見人們哀憐的哭喊聲。她被人們的哭聲所感動,也開始傷心流淚,淚水落到地上,匯聚成池塘,人們欣喜若狂。但是,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多久。沙魔王聽說他的沙山中間出現了一池清水,震怒不已,便作法召喚來風暴,用沙子將水池填埋。人們再次因為面臨死亡的厄運而悲痛萬分。可是,彩雲仙子不會那麽容易屈服。她飛上天庭,請月亮女神把魔盤借給她。此時才剛初五,於是月神讓彩雲仙子再等十天,等月圓時才能把魔盤借給她。但是彩雲仙子說,等到那個時候,敦煌人就都渴死了。

月神被彩雲仙子救助人民的愛心所感動,便當即答應了。彩雲仙子把魔盤藏在袖子中,回到了沙漠。她把魔盤放在沙地上,魔盤變成了一個月牙形的湖泊。看到自己的領地受到了威脅,沙魔王再次作法召集魔力,這次他的魔法失效了。黃沙每一次從沙丘上卷起,要掩埋湖泊時,就會刮起一陣神秘的風,把沙子吹回到沙丘。如今,風兒仍然在吹,月牙泉仍然靜靜地躺在沙漠中,而為了紀念這位很久以前從沙魔王手中救出善良百姓的仙女所建造的神殿也仍然屹立在此。看著茫茫沙海,我和芬恩口渴難耐,於是我倆急忙返回飛天賓館,喝點冰啤,洗個熱水澡。我倆都累壞了,天還沒黑便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上午,我們雇了一輛出租車去了城邊上的一座小小的白塔。敦煌是2100年前大漢王朝在河西走廊所建的四大重鎮中最西邊、也是最後一個要塞。除了肩負守衛大漢王朝西部邊陲的任務,敦煌也因為位於絲路南北分支的交匯處而擁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經(絲綢之路)北路到此的旅行者中就包括佛教翻譯家鳩摩羅什,我們在武威已參觀過保存著他的舌頭的舍利塔。但是此處的這座白塔也與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