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敦煌:神與人,哀傷與輝煌(第2/5頁)

第一批洞窟始建於4世紀中葉,與蘭州西南的炳靈寺窟和天水東南的麥積山石窟差不多同一時期開鑿。莫高窟歷經大自然的侵蝕、戰亂的破壞以及西方收藏家的掠奪,仍然保存比較完好。但中國人至今依然對莫高窟17號窟發生的事件義憤填膺。

那是1905年,德國考古學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來到敦煌北邊的城市哈密。他從一位商人那裏聽說敦煌發現了稀有的經卷文書,但由於急著返回喀什,於是他通過拋硬幣來決定自己的去向,最終硬幣指引他去了喀什。兩年後,奧萊爾·斯坦因一路循著傳言,來到敦煌一探究竟。斯坦因已經劫掠了十多個古代佛教遺址,運走了一車車的塑像和壁畫,把它們帶回印度和英國。但是在敦煌,他發現了最大的戰利品——印刷品。這些印刷品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本,即868年印刷的《金剛經》。

敦煌莫高窟

《金剛經》是道士王圓箓發現的幾萬部文書中的一本。王道士自封為莫高窟的看守人,在修復洞窟的過程中,他發現了第17窟中一面假墻後的文書。王道士清楚地知道這一發現的重要性,便報告了當地官府。但還沒等官府把文書轉移走並妥善保管,斯坦因便來了,並設法取得了王道士的信任。他只用了130英鎊便買走了上萬本世界上最古老的書籍和寫本,其中有許多是9~10世紀期間的珍本。第二年,法國人保羅·伯希和付給王道士90英鎊,獲取了同等數量的文書精品。中國人至今仍為失去他們最偉大的國寶而痛心不已。藏經洞中15000卷文書(一說5萬多卷。——譯者注)現大多散落於印度、英法等國的國家博物館——這是洋鬼子在絲路上犯下的又一惡行。王道士當時急需資金修復洞窟,而斯坦因和伯希和則非常樂意幫忙。

17窟其實只是16窟的一個側室。兩個洞窟都是9世紀期間從沙石崖壁上開鑿,用作一位著名敦煌高僧的私人佛殿,也許這就是兩個世紀後人們用來收藏經卷的原因。經卷的發現對佛教文獻研究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因為其中包括了許多已知最古老的佛教典籍。但是,需要告誡的一點是,最古老的寫本並不意味著它就是最有用的。拿敦煌的這些寫本來說,它們並不能構成一個真正的圖書館。大部分經卷內容都是歌功頌德,並且其中有無數的抄寫錯誤,那些抄寫人給朝聖客們抄寫經文,以此謀生。其中許多經卷也許從未被人讀過,只是抄寫下來,作為廟裏的供奉品,就像上香一樣。然而,此後被稱作“敦煌寫本”的這些文書構成了古代世界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古文書收藏,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書信形式。書信中主要介紹了醉客和寬容的主人之間進行的交流這一內容。

醉客在信中表達了因飲酒過量而胡言亂語,清醒後惶恐羞愧恨不能鉆到地下的心情,緊接著他提出要盡早找機會彌補自己的過失。寫本中還包括了主人一封得體的回信。在佛教經卷中居然藏著這樣一篇文字,多麽奇怪啊!但是,負責抄寫敦煌寫本的人樂意滿足朝拜客的任何要求。哪個香客不想在行裝中加入這樣一封信呢?我也早就為自己抄錄了一份。

這時,我們的導遊結束了關於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寶藏被外國人竊取的講述,我們繼續參觀莫高窟其余的寶藏——壁畫。敦煌壁畫分布在約500座現存洞窟中的墻壁上,時代從4世紀到5世紀不等。盡管有些壁畫的顏色已經褪去或氧化,它們仍然構成了中國最大的藝術畫廊,成為研究絲路文化交流的豐富信息來源。

壁畫的主題大多與佛教有關,特別是關於佛的本生,更確切地說,關於佛的多生。佛教教義的核心為因果報應,且因果報應可以延續多生多世。按照佛教的說法,身口意三業(即人的行為、言語和思想)就像一粒種子,遲早會結果,這個果就構成了我們每日的生活以及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成佛是經過多生努力多行善事、種下善果的結果。莫高窟的洞壁上就畫滿了釋迦牟牛前生所行的善事,比如舍身飼虎。

然而,佛教的目標並非一味追求善果,而是要從因果中解脫出來,結束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釋迦牟尼通過覺悟和涅槃就達到了這一目標。莫高窟大多數洞窟的後部都有一個佛龕,裏面供奉著釋迦牟尼徹底解脫因果的涅槃臥像。

除了佛陀的本生故事,大多數洞窟中描繪的另一個主題是佛教宣揚的極樂世界中的景象,尤其是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據說那裏的人們比起居住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人們更容易擺脫生死輪回。要取得往生西方凈土的資格,只需凈心念誦三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西方凈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