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明清小說:在藝術享受中品味人生(第2/4頁)

《水滸》插圖   順治年間刊

《水滸傳》在描繪這些英雄人物形象的時候,著重刻畫他們每個人不同的性格。明末清初小說評論家金聖嘆對於這一點曾作過精彩的分析。他認為,《水滸傳》之所以吸引人,感動人,使人百讀不厭,主要就在於它把這些英雄人物的獨特的性格都寫了出來。他說:“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看不厭。無非為他把一百八人性格都寫出來。”又說:“《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金聖嘆還認為,《水滸傳》所寫的這些英雄人物的性格可以對讀者的精神起一種振奮、鼓舞、凈化、升華的作用。例如,阮小七是一個透明人物,“心快口快”,“使人對之,齷齪銷盡”。又如,魯達見義勇為,“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水滸傳》描寫這些英雄人物的性格,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英雄人物的性格特點,自始至終,沒有多大變化。如魯智深,從一出場,就是“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從不考慮個人的得失。還有一種英雄人物的性格特點,則是隨著他本人的遭遇和命運的變化而逐漸發生變化。林沖就是後面這種情況的一個典型。林沖是一個高級軍事教官,“八十萬禁軍教頭”。一開始高俅兒子高衙內調戲他娘子,他采取委曲求全的態度。但是高俅並沒有放過他,先是設計陷害他,把他發配滄州,接著又收買押送公人董超和薛霸,要在野豬林中結果他的性命。林沖還是一忍再忍。但是高俅一步步把他推上絕境。林沖到滄州牢城營後,管營分配他看守草料場。誰知這又是高俅的爪牙陸謙的陰謀。林沖到草料場後,在一個大雪天,陸謙一夥放火燒了草料場,要把林沖燒死。林沖長久郁結的一腔怨火終於暴發,他沖出廟門,手拿尖刀,殺死陸謙等人,在大雪紛飛中走上了“逼上梁山”的道路。林沖的故事,把“亂自上作”和“逼上梁山”這兩句話表現得最為淋漓透徹。

《水滸傳》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不同的英雄人物,特別像林沖這樣隨著遭遇和命運的變化而性格不斷發展的英雄人物,這是《水滸傳》在小說史上的重要貢獻。

《西遊記》:孫悟空的英雄主義精神

《西遊記》是講唐僧取經的故事,但《西遊記》的第一主人公是孫悟空。

孫悟空的故事分為前後兩大板塊。前一板塊是講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後一板塊是講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一路上和各種妖魔鬼怪鬥爭的故事。這兩大板塊的故事包含有不同的意蘊。

孫悟空的出身是花果山的一個石猴,本是天地日月的精華生成,是大自然的產物。但是他要超脫一切自然規律和社會規範的制約,打破生死陰陽的界限,追求無拘無束、不生不滅的絕對自由,所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從菩提祖師那裏學到了筋鬥雲和七十二變的本事,就開始他的追求。他闖進龍宮,把一根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天河鎮底神針鐵變成“如意金箍棒”,作為自己的武器。他跑到地府,把掌管人間壽命的生死簿上“孫悟空”和所有猴類的名字一筆勾銷。他又大鬧天宮,打出“齊天大聖”的旗號,天兵天將被他打得落花流水。但最後他還是失敗了,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

孫悟空的失敗不是偶然的。因為任何人,縱使有天大的本事,想要超脫一切自然規律和社會規範的制約,取得絕對自由,都是不可能的。書中有兩個最有趣的例子。一是孫悟空與二郎神鬥法,他把自己變成一座土地廟,嘴巴變廟門,牙齒變門扇,舌頭變菩薩,眼睛變窗欞。但尾巴不好處理,他就把尾巴變成一根旗竿,變得很巧妙。但旗竿應該豎在廟前,他的旗竿卻只能豎在廟後,這就露出破綻,被二郎神看破。這說明任何人都不能絕對超出自然的界限。二是孫悟空與如來佛鬥法,孫悟空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裏,一直翻到天盡頭,那裏有五根擎天大柱。孫悟空非常得意,拔下一根毫毛,變成一支毛筆,在中間柱子上寫了一行大字:“齊天大聖到此一遊。”誰知他根本沒有跳出如來佛的掌心,那五根擎天大柱不過是如來佛的五根手指。這也說明任何人不能跳出天地的界限,人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

孫悟空被唐僧從五行山下放出,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途中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千辛萬苦,終於取得真經,成了正果。這一板塊故事和前一板塊故事的性質改變了。這是講孫悟空為了達到一個偉大的目標,艱苦奮鬥的故事。孫悟空的性格也變了。“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的性格是天不怕地不怕,藐視一切權威,不守任何規矩,敢打敢沖,而取經路上的孫悟空則機智、勇敢、風趣、樂觀,為實現一個理想目標而奮鬥,征服一切困難(取經路上共有“九九八十一難”,這“九九八十一”的數字意味著無限),是一個百折不撓的英雄主義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體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誇父追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