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作為中國文化 名片 的瓷器

在英文中,“中國”與“瓷器”是一個詞,這說明,很早時期歐洲人認識中國是和瓷器聯系在一起的。瓷器15世紀時就傳入歐洲,在中外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德國卡賽爾郎德博物館至今還藏有一件中國明代青瓷碗。歷史上,中國和亞、歐等國瓷器交易極為頻繁,而且數量巨大。據今人研究,在1602—1682年間,僅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的中國瓷器就有一千六百多萬件。瓷器以其優雅精致的品質,為中國贏得了好名聲。在公元17至18世紀歐洲將中國理想化的思潮中,瓷器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在當時風行歐洲的洛可可風格中,也多少可以看出以瓷器、園林為代表的“中國風”的影響。

瓷器是中國文明史上的重要物品。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釉陶是瓷器產生的基礎。大約在公元1世紀時,中國就出現了瓷器。到了宋代(960—1279)瓷器進入了成熟期。宋瓷代表中國瓷器的最高水平,當時有鈞、定、官、哥、汝五大名窯,各窯的瓷器均具創造性,一直是後代模仿的對象。自元代開始,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的瓷器中心。

鬥彩團花鳥茶杯   明成化

中國瓷器瑩然可玩,沉靜的色彩,透明的胎體,優雅的圖案,精巧的形狀,都是一代一代瓷器藝人追求的目標。青銅器、陶器、瓷器都是中國人喜愛之物,但風格各有不同。瓷器雖沒有陶器的古樸,卻多了一些細膩;沒有青銅器那樣肅穆,卻多了一種輕巧和優雅。

瓷器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名片,這個名片中凝聚著中國文化的信息,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追求。

折枝花卉紋碗   明宣德

自然天成之美

熟悉中國瓷器的人都知道,很多瓷器布滿了不規則的裂紋,瓷學術語叫“開片”。開片本來是瓷器制作中的缺陷,到了北宋卻變成了人們的追求,而且這一傳統一直流傳至今。它是中國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

開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是由瓷器內部應力作用所產生的,當釉面的伸縮程度超出它的彈性區間極限時,就會出現釉層斷裂和位移現象,產生裂痕。瓷坯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瓷器燒焙後,在冷卻的過程中,釉層的收縮率比坯料大,內部應力不平衡,這也是導致瓷面裂痕的重要原因。

灰青葵口碗   南宋

一種缺陷,竟然變成一種審美追求,其中的內涵很值玩味。

哥窯(浙江龍泉)是宋代諸窯中追求開片的典範。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哥窯瓷,開片很美,都是宋代作品,一件是葵口碗,一件是輪花碗。兩件藏品碗口自然如花,開片細密,縱橫有致。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元代哥窯魚耳爐,在米色釉上,有細碎的開片,裂紋就像一片樹葉上的紋理,漸漸伸展,脈絡相連。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米色三足爐,也是一件著名的作品,系南宋時作品。釉質不透明,紋理縱橫,古樸天然,如同一件遠古時期的法器。

哥窯魚耳爐   元

宋代汝窯也追求裂紋的表現,但紋理與哥窯不同,重視脈絡。前人談汝窯的特點時說:“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前兩句說的是色彩和品相特點,後二句說的就是開片特征。“蟬翼紋”,是說它的開片很薄,如蟬的翅膀,或隱或現。晨星稀,是說汝瓷以瑪瑙入釉,釉面的裂痕有不同角度的斜開片,稀稀落落,寥若晨星,對著光照,產生不同的反射效果,極有意味。

上海博物館藏有北宋汝窯青瓷盤,器的底盤上有芝麻葉的紋理,由一主脈生出很多支脈,每一支脈又形成很多的支脈,紋理細密,脈絡清晰,很耐看。

龍泉窯青瓷束口碗   南宋

中國瓷器追求紋理,其中隱藏著深厚的哲學內蘊和美學旨趣。中國文化有重視紋理的習俗。三千多年前中國流行一種占蔔方式:龜占,就是通過火燒龜殼所形成的紋理來判斷吉兇。中國美學中還有一條重要原理:風行水上,自然成文。如一陣風吹在湖面上,水面形成漣漪紋理,自然而然。中國人將這視為自然天成之美。

中國瓷器追求裂紋,就是追求自然天成的趣味。瓷器是人工的藝術,但最反對人工的痕跡。瓷器上面好的裂紋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不可預料的。人工畫出的裂紋,顯出匠氣,也就沒有自然的美。冰裂紋和幾何線條不同,幾何線條是機械的,橫來直去,如果瓷器都畫成這樣的線條,機械的意味就濃了,那也不是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