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作為中國文化 名片 的瓷器(第2/3頁)

哥窯青瓷膽瓶   元

追求自然天成的意味,不僅在冰裂紋中有體現,它也是中國瓷器的整體追求。沒有自然之美,就沒有中國的瓷器。瓷器是人工做成的,但中國人卻要做得沒有人工痕跡,做得就像天然生成一樣。這是中國瓷器的一條始終不渝的準則。

比如中國瓷器的色彩,就追求自然的意味。宋瓷以天青、天藍為貴。前人形容天青說:“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說的就是自然天成的意味。

青瓷龍紋洗   南宋

純凈如青花

瓷器追求純凈優雅的美,這在青花瓷中體現最為充分。

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典型形態,明清兩代出口的瓷器中,八成是青花瓷。青花瓷在唐代之前就有了,而真正形成規模並有傑出創造則是在元代,明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期,中國青花瓷器的大量珍品出自這個時代。青花瓷還與一個地名有關,這就是中國的瓷都景德鎮,自元代在景德鎮創造出令人心醉的青花之後,明清兩代這裏一直是中國瓷器的中心,皇家的官窯也設立於此。青花瓷也成了中國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在材料上,它的秘訣就是氧化鈷,以氧化鈷在白色的胎體上作畫,然後上釉,經過高溫燒制便成了青花。因為氧化鈷一經高溫,就變成藍色。乳白色的底子,上面加上清澈的藍色,外面罩上透明的釉,形成鮮潔光亮、清雅透明的效果。

這些鈷料是青花成功的關鍵。氧化鈷是稀缺之物,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都是被稱為“蘇料”的鈷料,這公認是最好的鈷料。這些材料主要產自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明中期以後這類材料少了,便用其他鈷料代替,但效果沒有氧化鈷好。

永樂青花和宣德青花是青花瓷的至上之品,在明永樂、宣德年間由景德鎮出產。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宣德折枝花卉紋碗,造型古樸淡雅,花卉描寫生動,質白細膩,泛淡青色,而青花發色有滲青和暈散現象,形成白與藍之間的交融。花卉的線條柔和從容,布局不松不緊。

把蓮四季花卉紋盤   明宣德

台北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宣德把蓮四季花卉紋盤,內壁有菊、蓮、梔子、石榴、芍藥、芙蓉、茶花等十三朵花,外壁畫花卉若幹,盤的中心則畫一把蓮花——佛教以蓮花為聖花,所以中國瓷器中多有此花。白胎晶瑩透亮,花紋雖多,但繁而不雜,純凈的白色和優雅的淡青相配,產生極為雅致的效果。

青花何以在中國瓷壇獨占鰲頭,主要因為它與中國人長期追求的文化和美學精神相契合,這就是平淡天真、自然從容。

青花   明永樂

中國人認為,最高的美是一種平淡天然的美,任何過於造作、文飾的藝術,都與這種精神相違背。青花作為中國瓷器的代表,以白色和藍色所構成的簡潔清雅世界,表現寧靜清潔的美。青花瓷器有一種靜氣,看這樣的瓷器可以平息人心的浮躁,將人的心靈從喧囂的世界中拉回。青花是一種單色彩繪,色彩上看起來比較單調,這也正是青花的特點。沒有過分的裝飾,沒有刻意的誇張,優雅而平靜。青花瓷追求透明的感覺,元明時期的官窯青花瓷,白色的胎質非常薄,在透明的白色中,著以藍色的花紋,幹凈爽利,給人一種高風絕塵的感覺。

含蓄內斂的境界

中國瓷器多體現儒家美學的特點,在它溫潤細膩的追求中,可以看出儒家溫柔敦厚的美學傾向;在它含蓄蘊藉的風格中,也可看出儒家美學內斂的氣質。

宋代是中國儒學復興的時代,也是瓷器成熟的時期,二者之間絕非巧合。儒家思想促使了宋瓷的突出發展,溫潤而內斂的儒家審美準則給造瓷者很大的啟發。宋代瓷器追求內在的質感,這一傳統在後代一直被遵循。它的表現方式,不是“放”,而是“藏”。正是這“藏”,使得中國瓷器很耐看,有余味。

釉裏紅三友玉壺春瓶   明洪武

元代景德鎮始創的釉裏紅瓷器,就是“藏”的代表。釉裏紅與青花是元代景德鎮創造的兩大瓷器品種,釉裏紅燒制難度大,沒有青花那樣流行。但釉裏紅有很高的品位,這種瓷器在明代洪武年間得到進一步發展,今天收藏界對洪武釉裏紅的癡迷,也說明它的價值。

釉裏紅的燒制方式與青花大體相同,不同的是,青花作畫的材料是氧化鈷,而釉裏紅用的是氧化銅,銅料呈銅紅色,以銅紅色繪出圖案,再罩上透明釉,經高溫燒制,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釉裏紅風味。白色的胎質上著以紅色的圖案,既鮮亮又內斂,既溫潤又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