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唐詩:中國人的千古絕唱(第2/3頁)

葉毓中   唐詩詩意圖

李白詩的這種飄逸之美,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

飄逸的美感是雄渾闊大、驚心動魄的美感。這種闊大,不是一般視覺空間的大,而是超越時空、無所不包的大。像李白的《蜀道難》和《夢遊天姥吟留別》這兩首著名的長詩,有如雄渾闊大的交響樂,不僅有宏大的空間,宏偉的氣勢,排山倒海,一瀉千裏,而且神幻瑰麗,天地間一切奇險、荒怪的情景無所不包,令人驚心動魄。如《蜀道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是一曲雄渾闊大的交響樂。沒有神幻瑰麗、奇險荒怪的情景,就不能構成這樣驚心動魄的交響樂。所以杜甫說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飄逸的美感是意氣風發的美感。李白稱贊謝朓等人的詩“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自己的很多詩都有這種意氣風發、放達不羈、逸興飛揚的美感。

飄逸的美感是清新自然的美感。李白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的詩天真素樸、清新自然,沒有絲毫的雕琢。這在李白寫的絕句和樂府詩中表現得最突出。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些詩都給人清水出芙蓉的美感。

李白的詩,給人雄渾闊大、驚心動魄的美感,給人意氣風發的美感,給人清新自然的美感,這就是飄逸之美。

王維詩的空靈之美

王維詩的美感,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空靈”。

“空靈”的文化內涵,是禪宗的“悟”。

禪宗主張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現象中,特別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領悟那永恒的宇宙本體。這就是禪宗的悟。一旦有了這種領悟和體驗,就會得到一種喜悅。這種禪悟和禪悅,表現在詩歌中,形成一種特殊的美,就是空靈。

《五燈會元》記載了天柱崇惠禪師和門徒的對話。門徒問:“如何是禪人當下境界?”禪師回答:“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很有名的兩句話。“萬古長空”,象征著天地的悠悠,這是無限,是永恒。“一朝風月”,則顯出宇宙的生機,大化的流行,這是當下,是瞬間。禪宗就是要人們從現實世界當下的生機去悟那宇宙的無限和永恒。因為只有通過“一朝風月”,才能悟到“萬古長空”。反過來,只有領悟到“萬古長空”,才能真正珍惜和享受“一朝風月”的美。這就是禪宗的“悟”。禪宗的“悟”就是一種瞬間永恒的形而上的體驗。

葉毓中   唐詩詩意圖

王維的詩,最充分地體現了禪宗這種“悟”的意蘊。

下面我們看王維的幾首詩,這些詩都非常有名。第一首《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一首寫的是空山密林中傍晚時分的瞬間感受。“空山不見人”,這是“空”。這時傳來了人聲。有人聲而不見人,似有還無,更顯出“空”。只有落日余暉,照在苔蘚之上。但這個景色也是暫時的,它將消失在永恒的空寂之中。

第二首《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西湖湖心亭一角

這一首寫一個無人的境界。在空寂的山中,只有猩紅色的木蘭花在自開自落。木蘭花是“色”,是“有”,而整個環境是“空”,是“無”。

第三首《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一首也是寫一個靜夜山空的境界。桂花飄落,著地無聲。這個世界實在太靜了,月亮出來,竟然使山中的鳥兒受驚,發出鳴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