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大唐盛世的開放氣象

《論語》一開頭就記載著孔子的教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這句話包含了極豐富的意蘊,對於我們今天理解和闡明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有重要的價值。“遠方”提示著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差異。中國人向來把來自遠方的人當作可尊敬的朋友來看待,並且真誠地相信他們身上必有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同時,中國人也希望自己的文化在域外人面前能展示一種魅力和吸引力。《論語》有一段重要的記載:“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這就是說,一個國家的政治搞得好,應該使你的近鄰歡樂,還要使遠方的人們仰慕你的文化,到你這裏來觀摩學習。悅近鄰,來遠人,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信念。

由唐太宗開啟的大唐盛世,正體現了孔子所表述的這種中國文化精神。大唐盛世在文化上顯示出開放和包容的態勢,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呈現出涵容百川的五彩繽紛的景象。

大唐盛世的歷史表明,當中華文明處於強勢地位時,它具有開放性和偉大的包容性。它對於外來文明,不是拒絕、沖突,而是吸納、包容,求同存異,和諧相處。

三彩女俑   唐

藝術領域的開放

在藝術領域,大唐帝國實行開放的政策。

隋唐時,在宮廷宴會和典禮上,有大型歌舞表演。隋朝有九部樂,到唐朝增為十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不僅包含了漢族樂舞和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樂舞,而且包含了印度、緬甸、柬埔寨等許多外國樂舞。對外來音樂的喜愛從宮廷、貴族傳到城市居民各個階層,所謂“洛陽家家學胡樂”,成了一種時尚。五弦琵琶、箜篌、篳篥、橫笛、羯鼓等外來樂器也大為普及。琵琶來自印度與波斯。箜篌來自印度。篳篥來自波斯,本名悲篥,聲悲。橫笛是羌笛的演化,最早流行於印度,後傳入我國西北與西南羌族地區。傳為唐玄宗李隆基遊月宮回來創作的《霓裳羽衣曲》,其實是來自西域的《婆羅門曲》,經唐玄宗改編而成,因此應該看作是漢樂和胡樂融合而成的一項藝術成果。

和“胡樂”相伴的是“胡舞”,其中最有名的是胡旋舞(來自康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胡騰舞和柘枝舞(來自石國,在今塔什幹一帶)。《新唐書•禮樂志》說:“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轉如風。”許多詩人都描繪過胡旋舞。如白居易的詩:“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當時在宮廷中經常表演“胡樂”和“胡舞”。唐玄宗吹奏玉笛和敲擊羯鼓都達到極高水平。當時的重臣宋璟也善羯鼓。據記載,宋璟還提出,敲擊羯鼓時,應是“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以充分發揮羯鼓作為“八音之領袖”(唐玄宗語)的功能。

陶黃釉持琵琶女俑   唐

大唐帝國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吸引了許多國外傑出的藝術家來華。如唐初來華的天竺僧曇摩拙叉、康國人康薩陀、獅子國(今斯裏蘭卡)人金剛三藏等人,都是擅長畫佛畫的畫家;唐末來華的竺元標是天竺畫家。還有許多來自中亞地區的歌唱家、舞蹈家和樂器演奏家,如唐高祖時被封為散騎常侍的舞胡安叱奴、玄宗時被封為國公的優伶安金藏,都是安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人;中唐時著名的歌唱家米嘉榮、米和父子都是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人;琵琶高手康昆侖是康國人;琵琶世家曹保和他的兒子(曹善才)、孫子(曹綱)是曹國(地跨今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人。

正是因為大唐帝國這種開放、包容的胸襟,兼收並蓄,海納百川,所以唐代的藝術真正呈現出姹紫嫣紅、百花齊放的景象。

敦煌壁畫   反彈琵琶

宗教領域的開放

在宗教領域,唐太宗也實行一種開放、包容的政策。

基督教傳入中國就是在唐太宗的時候。那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叫聶斯脫利派。聶斯脫利在公元431年被羅馬教會判為異端,開除出教,並遭流放,死於埃及西部的沙漠之中。聶斯脫利的信徒宣布與羅馬教會斷絕關系,並向東方的廣大地區傳教。貞觀九年,他們的一位主教阿羅本帶一行人到長安。他們自稱景教。唐太宗派房玄齡熱情接待他們,讓他們在皇帝藏書樓翻譯景教經典,並由政府出資幫助他們在長安建了一座教堂。

當時唐朝的外來宗教還有祆教和摩尼教。祆教起源於波斯,當時中國人又稱之為拜火教或火祆教。祆教曾兩度被立為古代波斯的國教。大約在西晉末年,即公元4世紀初,它通過粟特商人傳入中國。在唐朝初年,祆教得到官方承認。摩尼教在公元3世紀由波斯人摩尼創立,後來遭到祆教的排擠。公元277年,摩尼被波斯王巴赫拉姆一世殺害。摩尼教的教徒逃亡國外,而摩尼教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傳播。據文獻記載,最晚在唐高宗時代,摩尼教已傳入中國內地。它的教義得到了武則天的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