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鄭和下西洋: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地球藍色的海洋上,出現了一支龐大的船隊,前後有208艘船,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支船隊,船上所載的各類人員有兩萬七千五百多人,也是有史以來最多的航海人員。

船隊由一位名叫鄭和的人統帥。船隊帶著中國這個古老國家的瓷器、絲綢、茶葉等數不盡的珍奇,穿越島嶼眾多的南海、馬六甲海峽,橫跨印度洋,到達亞洲、非洲等的很多國家。在此後的28年間,都是由鄭和統領,一共七下西洋,前後出海的人員有十萬多人,訪問了三十多個國家。在中東,這支船隊曾訪問過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城;在非洲,這支船隊最遠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貝拉港;船隊縱橫南亞、西亞,一直到非洲大陸。這就是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

這支航海船隊的統領鄭和,出身穆斯林家庭,同時也信奉佛教和媽祖。他相貌堂堂,“有智略,知兵習戰”,是明代永樂皇帝(即明成祖朱棣)的近侍。永樂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做了兩件重要的決定,一是定都北京,一是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訪問世界各國。

先進的航海文明

從15世紀開始,人類征服海洋的進程顯著加快。1492年,哥倫布率領他的西班牙艦隊,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率領葡萄牙的船隊,繞過好望角,穿越印度洋,1498年到達印度的西海岸古裏。1522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船隊,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

與這些人類航海史上的創舉相比,鄭和下西洋,時間上比他們早,規模上也比他們大得多。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發現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有多艘大中型寶船組成船隊主體,加上其他類型船只,組成一二百艘船的龐大的混合船隊。船上各類人員兩萬人以上。而後來哥倫布的船隊只有3艘船,乘員只有88名。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技術之先進、組織之嚴密,都是同時代其他遠航活動無法比擬的。 鄭和船隊的裝備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一流的。這證明中國發展到14、15世紀時,不僅國力強大,它的科技文明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位置。

航海,首先需要可靠的導航能力。中國在公元9世紀左右,就開始將指南針運用到航海活動中了,而指南針和羅盤定位技術在鄭和的海上探險中運用得更加成熟。從今天發現的資料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已經能熟練地運用觀察潮汐、洋流和季風的技術,綜合運用羅盤指向、物標導航、天文定位和計程計速等復雜的航海技術。

後人發現的《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雖然與當今的航海圖相比,它還略顯粗糙,但已經具有很高的準確度。這冊有20頁的航海圖,載有海圖40幅,其中涉及530多個地名,所標地名包括東非海岸的16個城市,圖中對一些重要的城市、島嶼、灘、礁、山脈等作了詳細的記載。這是那個時代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圖,正是這套航海圖,指引著鄭和的船隊在驚濤駭浪中駛向一個又一個目標港。

“牽星術”這一天文定位技術的運用,也是鄭和船隊平安航行的法寶。這種技術是在夜間通過觀察星鬥的位置,結合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來保持航向,提高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這樣的技術在20世紀還有人在采用。

鄭和的遠洋船隊有寶船(船隊中的大中型船只)、糧船(以第一次下西洋的人數計算,需要裝載一萬多噸糧食)、馬船(運輸馬匹和物資)、坐船(軍用船只)、戰船(護航船只)等。這樣龐大的混合船隊需要通訊聯系,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船只之間保持前後聯系,協調航向,這有相當的難度。在沒有電子通訊技術的情況下,他們也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鄭和的船隊不僅在航海技術上體現出高水平,在船只的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六百多年前中國的技術和工藝水平。鄭和寶船中的大型船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長150多米,寬60多米,船體深12米,載重量1000噸左右。一共有4層,可容納上千人。船上有9根桅杆,可掛12張帆。這樣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

面向海洋的開放心胸

鄭和下西洋已經過去六百多年,它給中國人留下一個重要的歷史經驗和啟示,那就是文明的建設需要開放的心胸,沒有開放的心胸,也就沒有這個民族的未來。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那是一條向往陌生的海岸線的開放之路。

玉碗   明

中國人有很長的航海歷史。在公元1世紀時,中國人的航海船隊就從廣東出發,到過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泰國、馬來半島和緬甸,並由此航行印度洋,一直到印度的東南海岸、斯裏蘭卡等地。唐代以後中國經濟中心南移,南方的海洋貿易之路則更為發達。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那種將中國文化概括為“內陸型的文化”的說法並不準確。鄭和的航海編隊具有如此大的規模,如此先進的技術,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中國人長期遠洋航行經驗和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