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鄭和下西洋: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第2/3頁)

粉青蓮花溫碗   宋

明朝建國初期,由於沿海地區時有盜寇騷擾,明太祖朱元璋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私人海外貿易,這嚴重影響了中國與海外的商貿往來。

明成祖取得政權後,采取的一個重要政策,就是面向海洋,取消他父親所實施的“海禁”政策,打開國門,不僅鼓勵私人海上貿易,而且著手以國家名義組織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在鄭和下西洋之前,他就向海外遣使共有18次之多。

青花葡萄紋盤   明永樂

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海洋開放政策。但這樣的政策並沒有長期延續下去。鄭和第六次航行歸來,明成祖去世,繼承他的仁宗、宣宗在朝臣中一些眼光短淺、觀念陳舊的人物的包圍下,拋棄了明成祖的開放戰略,回到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上。在勉強同意鄭和最後一次海洋遠行之後,開放的大門便匆匆關起來了。1474年,反對鄭和下西洋的強硬派中一個叫劉大夏的人當上了兵部尚書,他擔心後來的皇帝恢復明成祖的面向海洋的開放戰略,就下令把鄭和的航海档案《鄭和出使水程》燒毀。從此,人們再也無法知道鄭和七下西洋的詳情了。

共享太平的願望

永樂皇帝派鄭和下西洋,一方面是為了在世人面前顯示大明帝國的強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實現和順萬邦,與遠近各國相安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想。

鄭和浩浩蕩蕩的船隊,足以證明中國當時的強大,但鄭和的船隊並沒有充當海洋霸主,它以和平的姿態出現在世界各地,滿載而歸的不僅是與各國交換的物品,還有各國人民的友誼。

20世紀30年代發現的鄭和家譜中,記載著鄭和出發時,永樂皇帝曾囑咐他每到一處要向當地國王、酋長宣傳自己提倡的國際關系的準則,那就是“信守天道,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淩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永樂皇帝的這幾句話,就是要在國與國之間反對霸權,反對欺淩弱小,要互相尊重,保持和平的格局,這是永樂皇帝外交的總方針。鄭和下西洋是嚴格按這一方針行事的。

青花纏枝蓮大盤   明宣德

互相尊重,這是鄭和與所到國家交朋友的法寶。鄭和的船隊,抵國問禁,入境問俗,尊重別國的風俗。1911年,人們在錫蘭加異勤寺院發現一塊碑,碑文記載鄭和布施物品、祈禱神靈保佑平安之事,用漢、泰米爾和波斯三種文字鐫刻。三種文字的內容不同。漢語碑文內容主要是祈禱航海平安。泰米爾語碑文表示對南印度泰米爾人信奉的婆羅門教保護神毗瑟奴的禮敬之意。波斯語碑文則表達了對伊斯蘭教真主的崇敬。三段不同文字的碑文寫在一個碑上,表達了鄭和船隊對所到各國民眾宗教信仰的尊重。

鄭和下西洋每次都帶有數萬人的軍隊,但從不輕易用兵。在七下西洋的28年間,鄭和在海外用兵僅有三次。這三次用兵,第一次是清除巨港地區(今蘇門答臘港東南部)海盜,恢復地區的安定和船道暢通。後兩次都屬於自衛性質:一次是錫蘭山地區的一個國王對鄭和船隊發動突然襲擊,一次是蘇門答臘地區的一夥叛亂分子對鄭和船隊進行襲擊,都被鄭和擊敗。三次用兵,都嚴格遵循了永樂皇帝以德睦鄰、“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的總方針。

今人所造仿古寶船

1406年鄭和船隊經過爪哇時,當地東西二王正在進行內戰,東王被殺。鄭和船隊不了解這個形勢,在原東王轄地進行貿易,西王士兵不分青紅皂白,殺害了鄭和船隊官兵一百七十多人。面對這種情形,鄭和並未立即興兵對西王的軍隊進行報復。他問明對方是誤殺後,把情況向永樂皇帝稟報。永樂皇帝責令西王謝罪,賠償黃金六萬兩。西王以國力有限為由只賠了一萬兩。永樂皇帝也不再追究。他說:“對於遠邦的人只要他認識錯誤就可以了,難道我是看重幾個錢嗎?”(“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這件事也體現了明王朝和鄭和船隊的寬容的胸懷。

青花竹石靈芝紋盤   明洪武

鄭和龐大的船隊,七次大規模的航海,沒有占領別人一寸土地,沒有掠奪別人一絲財產,更沒有在別國派駐一兵一卒。鄭和船隊每到一處,都無償饋贈當地國王、王室和大小首領以及佛教寺院以各色絲綢、瓷器、衣物、錢幣、金銀銅鐵器皿等物。東南亞一些地區,甚至連建造寺廟的磚瓦、琉璃都是由鄭和船隊運來的。同時,鄭和船隊還與各地官方和民間開展互通有無的貨物交易。中國輸出瓷器、絲綢、茶葉、金屬制品等,換回珠寶、香料、藥材、珍稀動物等。貨物交易,遵循公平的原則。一般是以物易物,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裏國,中國船隊到達後,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談好後互相擊掌表示成交,決不反悔。 鄭和船隊還向這些國家傳播中國的技術,如歷法、農業技術、制造技術、醫術、航海和造船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