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明流通的動脈:絲綢之路(第2/3頁)

雲間行龍緙絲圖   南宋-元

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一百多人,從長安出發,出使西域,但剛進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俘獲,軟禁了十多年。後來張騫逃脫軟禁,又經千辛萬苦,最後回到長安,一百多人的隊伍只剩下兩人。但張騫帶回的有關西域的情況,卻為漢朝的人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在漢武帝的宮廷中,文武百官聽張騫描述西域的情況,大開眼界。

這之後的二十年中,漢武帝根據張騫了解的情況,先後三次出擊匈奴,極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力量,使得這個阻隔西去道路的王國不得不退守到大沙漠以北。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這次張騫所去的道路則更遠。張騫還派出副使分遣西域各國,他們到了南亞、西亞以及地中海地區,足跡遍及十多個國家。

緙絲花鳥圖   南宋

經過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向西方的道路。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增強漢朝與西域聯系的措施,鼓勵漢朝人到西域經商。西行道路上的駝鈴聲此起彼伏,不同文明之間的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商品的交換空前繁榮,中國和中亞、南亞、西亞一直到歐洲的貿易往來真正建立了起來。

不僅是中國與這些國家進行交流,通過絲路,印度、東南亞、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的貿易交流也迅速活躍起來,無數新奇的商品以及新穎的技術在大陸中交換,從而推進了各自文明的發展。

向“西方”開放

這條絲綢之路,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中國人的技術和文化通過這條道路傳入西線諸國,如紙張、印刷術的傳播,直接影響這些國家文明的發展。而中國人通過這條文化大動脈,輸入了異域的藝術、哲學和宗教。陸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自漢代至唐代的文化開放政策的形成。

中國文化發展在一段時期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向西看,這其實正是渴望開放的心理。向東面臨茫茫大海,經過日本之後,浩瀚的大洋中找不到一塊陸地。而向西看,雖然歷史上西域小國林立,高山阻隔,沙漠橫亙,但人們知道,高山、沙漠那邊還有人存在。先秦時期的中國探險者就知道,在西方遙遠的世界中,有富庶的城邦,有富有魅力的物品和藝術品,更有長相不同的人,這引起了華夏民族的濃厚興趣。中國人觀念中的西方,常常與神秘的希望聯系在一起,那裏的一切都充滿了魅力。

對中國文化和思想產生極大影響的佛教,就是由絲綢之路這條文化大動脈傳入的。有了這條絲綢之路,才有了佛教的傳入。佛教在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於闐以後,由於闐沿著絲綢之路的南北兩線,傳入中原。佛教的傳入改變了中國文化發展的進程,它的影響絕不止於宗教範圍,中國人後來的思想發展,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這條絲綢之路也帶來了中亞、西亞和歐洲的文明,這個更廣泛的“西方”,也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後期發展。景教(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和伊斯蘭教也都是沿著這條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

這條文化的大動脈還傳來了異域的文化和藝術,高昌、龜茲、敦煌等地的石窟藝術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絲綢之路上這些當年的綠洲城邦,留下了令人驚嘆的藝術遺跡,記載著中國與西方交流的燦爛歷史。

龜茲石窟

這裏以龜茲石窟群為例,來看絲綢之路上曾經有過的繁盛的文化交流的歷史。

隨著佛教東傳,絲綢之路沿線西域的綠州城邦,建造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寺院,還修造了大量的佛教石窟。這些寺院和石窟中,有絢麗的壁畫和精美的造像。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些壁畫和造像受到嚴重的毀壞,但也有一些保存了下來,特別是石窟中的壁畫,保存下來的比較多。以克孜爾為中心的龜茲石窟群(今庫車、拜城一帶)就是著名的代表,被美術史家譽為“傑作裏的傑作”、“中亞藝術的頂峰”。

新疆龜茲魔鬼洞壁畫   濕婆與雪山神女

龜茲石窟中的壁畫,大都是描繪佛教的故事(佛前世和在世的種種事跡),但是今天最吸引我們的是我們在上面看到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亞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正是多種文明的交會,開放出了燦爛的花朵。

這裏有飛翔的佛陀,胳膊上、大腿上、腳上都閃著火焰一般的光芒。

這裏有散花飛天和各種伎樂飛天,伎樂飛天有的彈琵琶,有的吹排簫,有的吹笛子,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