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影響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

說到中國古代的科技文明,就不能不說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不僅給中國文化帶來重大影響,也影響著世界的文明進程。

指南針與航海術

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中國人就發現了磁鐵的指極性。指南針的前身就是出現於戰國時期的一種名為“司南”的小玩意。今天,我們常常將其作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象征物。這是一個很漂亮的物件,在平滑的“地盤”上,放上一個像勺子的物品,勺子以天然磁石經過琢磨制成,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子為圓底,可以自由旋轉,當它停下之時,勺柄就會指向南方。當時人們就將它派上了用場,如當時鄭國人到遠方采玉,就使用“司南”,確保不迷失方向。

“司南”利用的是地球磁場的作用。地球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極分別在接近南極和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

司南

到了公元4世紀,東晉人發明了一種叫做“指南魚”的小遊戲。其方法是拿一塊薄鐵葉,剪裁成魚形,兩頭翹起,腹部的地方略微有些下凹,看起來像一只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示南北。磁化的方法是將鐵片放到火中燒,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這時,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活動狀態,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目的。這是中國人利用磁化作用的眾多小發明之一。

中國人發明指南針技術並加以廣泛運用大約在公元9至10世紀。公元10世紀時中國人發明了縷懸式指南針,小小的磁針掛在高高的梁柱上,磁針的下面是圓星的方位盤,有二十四向,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通過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

公元12世紀時,中國人還發明了“指南龜”: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放置在木板頂端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有了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了,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大致在北宋時,指南針就被用於航海。開始時人們對它的性能並不太熟悉,所以航海人員晚上靠星星、白天靠太陽辨別方向,逢到陰天才靠指南針。到了元代,指南針對於航海的作用被充分認識,不論白天黑夜,不論陰天晴天,航海者都用指南針辨別方向。人們在船上設置了專門放置指南針的“針房”,並有專業人員負責看管。當時的指南針技術還比較粗略,多是將指南針放到水中,即所謂“浮針”,後來把它和羅盤結合起來,指南針的使用範圍便日益廣泛。

指南針的發明,促進了中國人的航海事業。中國人配合對潮汐、季風等的觀察,在航海中創造了一套實用性很強的導航技術。正是憑借這樣的導航技術,才出現像鄭和下西洋那樣的海上壯舉,將中國人的航海事業推進到一個新時代。

造紙術和文明的傳播

戰國時有一位思想家惠子,與莊子是朋友。惠子是邏輯學家,他很有學問,人們說他“學富五車”——今天中國人常用這個成語形容有學問的人。惠子的學問再大,怎麽能讀完裝滿五車的書?原來,當時的書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刻在竹簡上的。

人類發明了文字,有了文字就要書寫。中國自古以來,發明了許多種書寫的方式:有刻在龜甲上的,那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有鑄在青銅器上的,那是金文;有鍥刻在石頭上的,那叫碑文;也有刻在竹簡上的;還有寫在布帛上的。

元至正元年(1314)   朱墨雙色套印《金剛經注》

龜甲上的鍥刻,石頭上的雕寫,都很不容易,寫成了不易攜帶,也不易傳播。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金文或寫在布帛上的帛書,都太昂貴。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發明了紙。

人們都知道蔡倫造紙,實際上,在東漢蔡倫大規模造紙之前,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20世紀在中國各地出土的許多西漢時期的古紙片,可以證明這一點。這並非否定蔡倫造紙之功,而是說蔡倫的造紙術並非是突然之間的發明,它有一個技術積累的過程。西漢時期出土的植物纖維紙,是蔡倫造紙的前身。蔡倫擴大了造紙原料的範圍,破布、魚網、樹皮、麻頭等都可以造紙,其中樹皮造紙更是他的發明。他的造紙工藝更為精細,造紙術到他這裏,擺脫了紡織品附庸的地位——此前都是利用紡織之後拋棄的副產品來造紙的,蔡倫將造紙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工藝。

東漢末年,蔡倫的造紙術被廣泛運用,到了公元3至5世紀的兩晉時期,人們利用紙張寫字,並由此發展出寫在紙上的書法藝術。同時,利用紙來作畫。到了後來造紙技術日漸提高,一些特殊的紙張也誕生了,如對中國書法和繪畫影響深遠的宣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