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影響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第2/3頁)

中國的造紙術先後傳到了越南、朝鮮、日本。公元7世紀左右,又傳到了印度。造紙術還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到了西亞、歐洲。在公元10世紀前後,阿拉伯國家出現了大量的造紙工廠。歐洲的造紙業大致從公元12世紀才開始,在這之前,歐洲人主要使用羊皮等來書寫,據說書寫一本《聖經》,需要三百多張羊皮,可見其昂貴程度。造紙業的興盛,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傳播知識的印刷術

在電子媒介出現之前,人們靠書本傳遞知識。今天我們很難想象,沒有書本,知識將如何傳播。僅僅是口耳相傳,傳播的力度實在太有限了。書本通過印刷,可以大量的復制,很多人讀著同樣的書本,這便有了知識的傳播和思想的交流。所以,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極為重要。有人說:印刷術是“文明之母”。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中國人發明了印刷術。這與中國的歷史有關。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重視歷史的傳統,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文字,今天人們還在使用這套符號。通過文字,將思想和知識傳到千裏之外,傳至綿綿後代,為人們所共享,這一直是中國人孜孜追求的事。

在大規模的復制書寫的印刷術產生之前,有兩件事的出現尤為重要,它們可以被視為印刷術的前聲。

一是印章。中國人有三千多年治印的傳統,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印章。印章是將姓名(並擴展到其他內容的文字)鐫刻在銅器或者是鍥刻在石頭上,作為憑信,實際上也是一種復制方法。

二是碑刻拓印。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學書要臨碑帖,有漢碑、魏碑等說法。碑刻文字多是漢代以來流傳下來的。這些刻有文字的碑有的今天還存在(如西安碑林收集了大量的碑刻),有的已經不在了,但它們的內容已經被前代人用紙張蒙在碑刻上拓印下來了。拓印碑刻的方法,其實也是一種文本復制。

漢印之一

漢印之二

所以,印刷術發明出現在中國,一點也不奇怪,這與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密切相關。

在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經過了由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發展階段。大約在公元7世紀的初唐時期,中國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它的方法,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現在我們知道,唐鹹通九年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刻印時間的印刷品,這一印刷品的雕版現在藏在英國倫敦大英圖書館。從雕版印刷術的刻印方法上,也可看出它與印章、碑刻的淵源關系。如印章,也是在石料等上刻上反字,然後蘸墨或印泥,在紙上印出字來。雕版是更大規模的印刻。雕版印刷在唐宋時期是中國主要的印刷方法,今天可以看到雕版印刷的不少傳世精品。南宋時還出現了彩色套印雕版術,每頁要刻兩張板,這對印刷技術要求很高。

但雕版印刷有很大局限,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書有多少頁,就需要刻多少板,效率較低。同時,雕刻本身工藝要求高,極為辛苦。公元11世紀中葉,一位名叫畢昇的平民,發明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燒後制成字印。將一顆顆字印排列、鑲嵌於鐵板之上,經燒烤、壓平等工藝制成印版後,便可印刷。印版上的字印可取下反復使用。繼此之後,人們又相繼發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等印刷方法。

雕版印刷術在中國出現不久,其技術就傳到了日本和朝鮮。北宋時活字印刷術出現,公元15世紀初傳入朝鮮後,朝鮮人又在活字印刷的基礎上,率先用澆鑄法制造成銅活字。順著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國的印刷術很快傳到了亞、非等國。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通過他的《馬可•波羅遊記》,將雕版印刷術介紹到歐洲,引起了轟動。到了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用鉛、錫等合金制造成字母文字系統的活字,由此,世界印刷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一直持續到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發明之時。

火藥:煉丹術帶來的發明

13世紀上半葉,蒙古軍隊西征西亞和歐洲,憑借驍勇善戰的騎兵,長驅直入。據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果斯《波蘭史》一書記載, 1241年4月9日,蒙古大軍與波蘭和日耳曼的3萬聯軍在華爾斯塔德平原上激戰,最後蒙古人取得了勝利。波蘭人將這場戰爭的勝利歸因於蒙古人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蒙古人從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木筒上都繪有龍頭,波蘭人將其稱作“中國噴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