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孫子兵法》:百代談兵之祖(第3/3頁)

《孫子兵法》自始至終是教人善戰,但同時又自始至終強調戰爭的殘酷性和嚴重性,警告當政者、用兵者要慎戰,這充分表現了作為軍事思想家的孫子的仁者胸懷。

孫子“慎戰”的思想為戰國中期軍事家孫臏所繼承。同《孫子兵法》一樣,孫臏所作的《孫臏兵法》在教用兵者如何善戰的同時,也發出警告:“十戰而十勝,將善而生過者也。”“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意思是說,十戰十勝,未必是什麽好事情。好戰的人,一心只想通過戰爭去奪取勝利的人,早晚會滅亡,使自己見辱於天下。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所說的“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十戰而十勝,將善而生過者也”,以及“樂兵者亡”等話,體現出仁者的憂思,語重心長,在當今核戰爭的陰影下,尤其值得所有掌握核戰爭“按鈕”的決策者記取。

孫子的智慧超出軍事領域

從唐代開始,《孫子兵法》開始傳播到國外。公元734年或752年,也就是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一位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把《孫子兵法》從中國帶回日本。公元15世紀,《孫子兵法》傳到李氏朝鮮。公元17世紀時,日本研究《孫子兵法》的著作已多達一百七十多種。1772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阿米奧(漢名叫錢德明)翻譯的《孫子兵法》在巴黎出版。這一年,拿破侖三歲。1860年,《孫子兵法》有了俄譯本。後來,英、德、意、捷、越、希伯來、羅馬尼亞等各種文字版本相繼問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著名的軍事家和學者對《孫子兵法》的軍事謀略日益重視和推崇。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說,世界上所有的軍事學院都應把《孫子兵法》列為必修課程。《孫子兵法》新的譯本和研究《孫子兵法》的著作也越來越多。

繁陽劍   戰國晚期

隨著《孫子兵法》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它的影響逐漸超出軍事領域,變成很多人從經濟、政治、文化、外交、人生等多種角度吸取智慧的經典。很多人認為,《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軍事哲學的著作,而且是一部謀略哲學的著作。所謂謀略哲學,就是把戰爭中克敵取勝的智謀和策略提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和原則,因而可以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據日本作家守屋淳說,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和日本軟銀集團總裁孫正義,還有在世界杯足球比賽場上連勝11場的葡萄牙足球隊教練斯科拉裏,他們都把《孫子兵法》隨時帶在身邊,可以說是愛不釋手。美國網上零售巨頭亞馬遜公司評選的2001年度全美最暢銷的人文書籍就是《孫子兵法》。(《中國古典的啟示》,載日本《21世紀》2007年2月號)

全世界都在吸取孫子的智慧。正如美國蘭德公司(美國的重要戰略研究機構)的學者波拉克斯所說:孫子的智慧和孔子的智慧一樣具有永恒的價值。這種智慧屬於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