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無為的老子哲學(第2/3頁)

“無為”作為老子哲學的重要概念,是對“自然”的保護。沒有“無為”,也就沒有“自然”。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意思不是說什麽都不做,消極等待事情的成功。而是說,人的一切事業應該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去做,不能強行改變自然的節奏。老子反對“人為”,並不是否定人的積極創造,而是反對破壞自然節奏的盲目的亂為。老子所提倡的創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創造。

我們從老子的“大巧若拙”的說法中,即可看出他的自然無為思想的精髓。“大巧”,就是最高的巧。“大巧若拙”的意思是,最高的巧看起來像是不巧,最高的巧其實就是拙。“大巧”(“拙”),不是一般的技巧,一般的技巧是憑借人工可以達到的,而“大巧”是對一般技巧的超越。

郭店竹簡《老子》

老子以這最高的巧為“天巧”,它自然而然,不勞人為。從技術的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沒有什麽“技術含量”;但從天然的角度看,它是最大的巧。在老子看來,技術之巧,才是真正的笨拙,耍弄小巧,最終適得其反。因為人有了弄巧的心,就會不真實,心靈不真實就不能自然而然。這樣的巧是對自然狀態的破壞,也是對人的和諧生命的破壞。

留園   華步小築

老子哲學的繼承者莊子講了一個“散木”的故事:有個木匠到齊國去,看見一棵櫟樹生長在社廟旁邊,被奉為社神。這棵樹大得難以形容,圍觀的人多極了,木匠連看都不看一眼,徑直向前走。他的徒弟卻為它神迷,看後跑著追上師傅,問道:“自跟隨師傅以來,從沒見過這樣好的大樹,而您卻看都不看,這是為什麽?”木匠說:“這是沒用的散木,因為無用,所以它才能有這麽長的壽命。”這種“散木”的智慧,就是“拙”,就是無為。它是自然的,所以能保全生命。

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如何用更寬闊的眼光看待技術,不陷入技術至上的泥沼,道家的思想顯然對我們有啟發意義。

不爭的哲學

老子從他的自然無為哲學出發,對於人的行為方式,提出了“以柔弱勝剛強”的觀點。老子的時代充滿了連綿不絕的戰爭,思考戰爭,成為當時思想界的重要課題。反對戰爭也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思想,如提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孫子思想,提倡“兼愛”而抨擊攻伐的墨子思想,提倡仁政、反對征戰的孟子思想。老子“以柔弱勝剛強”的哲學,則從一個新的角度思考戰爭形成的根由。

老子認為,戰爭是由人的欲望膨脹所引起的,為了滿足欲望而產生爭鬥,爭鬥的升級,便釀成了戰爭。正因此,老子哲學的立足點在“不爭”。老子認為,爭強好勝,是衰落的根源;而清凈無為,則可以合於自然無為的生命之道。

宋   佚名   寒山行旅圖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具有最高的善。老子以水來作比喻,突出他的“不爭”哲學思想,與惡意爭鬥的叢林法則相區別。老子說:“水善萬物而不爭。”水的最高的德行就是“不爭”。在老子看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情受欲望驅動,好高而惡下,而水卻永遠地往下流淌。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潤萬物,給大地帶來生命,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水作出巨大的貢獻,又不計較自己的得失。水在最低、最平、最靜之處,包容天下一切,映照萬物。水選擇了一條和利欲熏心的人完全不同的道路。

個園一角

老子哲學並不是弱者的哲學,他的哲學充滿了力量感。老子認為,水在柔弱寧靜中,積聚了強大的力量,可以沖破世界上的一切障礙。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是柔弱勝剛強的典型。水因為不爭,不為利欲所驅動,所以能無往而不勝。

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意思是說,知道了剛強,卻要立足於柔順。老子並不是一個喜歡失敗的人。但他認為,要使自己變得強盛,不是靠恃強淩弱,而是要從弱處做起,像水那樣,在低處凝聚力量。放棄逞強的欲望,是獲得強盛的根本途徑。

在老子看來,柔弱不僅是獲得強盛之道,也是保全生命之道,柔弱是生命的象征。他打了一個比方:人活著的時候,他的肌體是柔弱的,到了死的時候,肌體就變僵硬了;植物也是這樣,有生命的植物,綠葉搖曳,花兒綽約,等到它枯萎,就顯得枯硬。老子用這樣的比喻說明,堅守柔弱之道,其實就是保全生命。人類能夠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爭鬥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