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天人之學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言論和生平活動記錄在由他弟子或再傳弟子編成的《論語》一書中。

孔子是古代中國人心目中的聖人。

《論語》一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在孔子以後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不受《論語》這本書的影響。不研究《論語》,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也不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國人的內在的心境。

在孔子關於“天”、“人”的學說中,有很多思想體現了人類的普遍價值。誠如美國當代學者赫伯特•芬格萊特所說,他在孔子《論語》中發現的是“人類兄弟之情以及公共之美”。這就是在21世紀的今天,孔子的學說不僅受到中國人的重視,而且受到整個國際社會重視的原因。

冊告卣   商代晚期

天:生命創造之源

在孔子之前,商代和周代,天命論是流行的觀念,也就是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孔子也受到這種天命論的影響。但孔子在多數時候是將天看作是自然界。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話:“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說,天是不會說話的,天以四時運行和萬物生長作為它的言說。這裏的“天”就是自然界。這個自然界不是機械的、沒有生命的、與人分離的,而是一個大生命世界,是一個生命創造的自然過程。人的生命是這個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

孔子以生命創造來解釋天,這在他那個時代是一種新的思想。孔子認為,天的言說就是生命創造的自然過程。天的根本意義是“生”。這就是“天道”。所以後來的《易傳》說:“生生之謂易。”《易傳》是發揮孔子的思想。

天,作為生命創造的自然過程,它是一切生命之源,因而也是一切價值之源。這就是“天德”。所以《易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這也是發揮孔子的思想。

天,作為生命創造的自然過程,它包含有一種內在的目的,就是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保護生命,完善生命。天降生了人,人有責任來實現這個目的,這是人的神聖使命,也就是“天命”。從這裏就產生了人生的意義,使人生具有一種使命感。

孔子說的“天”保存有某種神聖性,但是這種神聖性是與天作為生命創造之源聯系在一起的。孔子要求人們對天保持一種敬畏的心理。他說君子應該“畏天命”,這種敬畏也是與天作為生命創造之源聯系在一起的。君子應該傾聽天的言說,實踐天的言說。所以要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完善生命。

在孔子的影響下,古代中國人形成了對天的敬畏和信仰。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天是最高的存在,天具有神聖性。人不能窮盡天的奧秘。但是這個天並不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樣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而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也就是一個大生命世界。天以生為“道”,生而又生,創造又創造,生生不息;天以生為“德”,以生命創造作為一切價值的源泉;天又以生為“命”,或者說以生為“心”,也就是把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作為神聖的目的。人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性的,應該體天之心以為心,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如果相反,“不知天命而不畏”,虐殺生命,殘害生命,那就會受到天的懲罰。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就是說,得罪了天,禱告是沒有用的。這就是古代中國人對天的敬畏和信仰。這種對天的敬畏和信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宗教精神。

在21世紀,在整個人類社會越來越重視建設生態文明的今天,孔子“畏天命”的警告顯示出新鮮的價值。人類應該傾聽自然界的聲音,人類應該以敬畏之心萬分珍惜和愛護自然界這個大生命世界。這是人的神聖使命,也是人的生命價值之所在。

仁:從愛父母到愛天地萬物

孔子關於人的學說有兩個核心的概念,一個是“仁”,一個是“禮”。

孔子的學生樊遲問什麽是“仁”,孔子回答說:“愛人。”這是孔子對“仁”的最重要的解釋。“愛人”,是一種普遍的愛。孔子又強調愛人作為一種普遍的道德原則,必須由愛自己的父母開始。孔子不相信一個不愛自己父母的人能去愛普天下的人。所以孔子說“孝悌”是“仁之本”。《中庸》引孔子的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這裏的“親親”,也就是指愛父母。孔子多次提到子女對父母應該有愛心。例如他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子女不能遠走高飛,即使要跑出去,也要有限度。這句話的實質,並不是限制子女的活動,而是希望子女要懂得父母的心,不要使父母對自己過分思念和牽掛。因為子女如果遠走高飛、沒有音訊,父母就會思念和牽掛。子女應該以父母之心為心,這就是孝。孔子又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就是說,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能不常常想到,一方面為父母健康長壽而慶幸,另一方面又為父母逐漸年老體衰而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