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天人之學(第2/3頁)

孔子這些話,在今天並沒有喪失它的價值。在今天,父母對子女的愛,“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依然如故,但是那些遠走高飛的子女,又有幾個會想到父母對自己的思念和牽掛?在今天,父母總是念念不忘子女的年齡,但是又有幾個子女常常想到“父母之年”,為父母的日漸年高又喜又懼?

孔子的“仁”,就是由“親親”出發,推廣為普遍的愛。實現的方法就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我自己有什麽欲求,要想著別人也有這樣的欲求,在滿足自己的欲求的時候,要想著使別人這樣的欲求也能被滿足。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我自己不願意別人這樣對待我,我也不要這樣對待別人。這就是推己及人,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由家庭到社會,從而達到“泛愛眾而親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普遍的愛。後來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是對孔子思想的一個很好的概括,就是從愛父母開始,一直推廣到愛天地萬物。這就是“仁”。

今天,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認為是人類應該共同遵守的“黃金規則”。

禮:維護社會安定與和諧

“禮”是社會生活中的禮儀、制度、規範。其中孔子最重視的是喪禮和祭禮。喪禮、祭禮的精神就是孔子一位學生說的“慎終”(慎重送別死去的父母)、“追遠”(追懷自己的祖先)。孔子認為這是從人的情感產生的。他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子女生下來,要三年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因此子女對父母自然有一種愛慕之情,父母死了,這種愛慕之情和思念之情就表現為子女為父母服喪三年的禮。所以“禮”是出於人“親親”的真實情感。

孔子重視“禮”,首先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秩序,保持社會的安定與和諧。《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這是孔子一位學生說的話,但它是孔子的思想。禮的作用就是為了在社會生活中,保持人與人的關系的和諧。

孔子重視“禮”,還有一種哲學的味道,那就是要使人的人生體現一種對生命的無限和永恒的追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世界是無限的、永恒的。人通過父母與子女世代相續,生命得到綿延,個人有限的生命就和自然界無限的生命聯系在一起,從而實現個體的人對於生命永恒的追求。喪禮、祭禮可以使人真切地體驗到人的生命的這種永恒延續的過程,使人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得到一種形而上的慰藉。

宋   佚名   丹楓呦鹿圖

追求更有意義與更有價值的人生

在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受教育的權利為貴族階層所壟斷。孔子在中國歷史上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氣。他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據史書記載,他有弟子三千,其中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

在孔子看來,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有完美人格、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君子”,從而能夠承擔重大社會責任,能夠對社會作出貢獻。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總綱。教育的目標是使受教育者以行“道”作為自己的理想,提升精神境界。這個精神境界的實質就是“仁”。這裏說的“藝”是指“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這是當時學習的具體科目,其中包括智育、體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孔子的學生很多,他們從事多種多樣的職業,有的從政,有的從商,有的從教,有的從事外交,有的從事宗廟祭祀,有的從事文獻整理,但是不管從事什麽職業,孔子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文修養,培養高尚的品德。

孔子很重視美育。他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說,學習《詩》(《詩經》),可以感發人的精神,使人產生美感;學習《禮》(《周禮》),可以使人的行為得到規範,成為一個文明的人;學習樂(音樂),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感受人生的樂趣,達到一種悅樂的境界。孔子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對於崇高的道德目標(“仁”),僅僅有理論上的認識是不夠的,僅僅有追求的願望也是不夠的,必須達到一種悅樂的狀態,那才是一種最高的境界。

宋   佚名   虎溪三笑圖

孔子有一次和幾位學生在一起,他要學生們談談各自的志向。子路、冉有希望有機會治理一個國家,公孫赤希望做一名禮儀官。曾點說:我的追求和他們三位講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麽關系,不過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於是曾點就說出了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說,在暮春時節,穿著春天的服裝,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邊遊泳,在舞雩台(古代祭天祈雨的地方)上吹吹風,然後唱著歌回家。孔子聽了,“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就是說,我還是比較贊同曾點的追求啊!這是很有名的一場對話。孔子這四位學生所談的不同的志向,反映出他們不同的人生境界。孔子的話表明,盡管他十分重視一個人要為社會作貢獻,但是在他心目中,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應該是一種人與人和諧、人與天(自然)和諧的境界,是一種審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