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無為的老子哲學

《老子》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一般認為,它是春秋時期一位叫老聃的隱者所作。關於老聃的資料很少,據說他曾做過朝廷中很小的文官(管理周王朝的圖書),但學問很大,孔子曾經千裏迢迢趕去向他問學。如果這記載屬實的話,這當是中國有記載以來兩位最偉大的哲學家的相會。

《老子》又稱《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個漢字,共81章,分為道篇和德篇兩部分。雖然簡短,但它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卻很大:以它為基礎,中國古代產生了與儒家並列的哲學派別道家;根據它的思想,中國古代產生了以老子為始祖的宗教派別道教,這是華夏民族本土產生的最具影響的宗教。《老子》的思想直接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思維傾向和審美趣味。直到今天,《老子》還在參與塑造這個民族的思想。

《老子》在15世紀左右就開始被介紹到歐洲,它是譯本最多的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之一。

老子哲學的核心是自然無為,圍繞這一核心,老子提出了許多極富啟發意義的觀點。

反者道之動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這裏所說的“反”,有兩層含義,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復返”的“返”。兩層意思又互相關聯,反映出老子哲學的獨特智慧。

在闡述相反相成的思想時,老子習慣采用“正言若反”的思路。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龍形玉佩   戰國

美和醜、善和惡都是相對而言的,人們說這個東西是美的,就有個醜的概念相比襯。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前和後等都是如此。但老子認為,我們對事物相反相成的看法,並不是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所賦予的。“萬物作焉而不辭”——萬物自在生長,並沒有評說(“不辭”),萬物生長只是自然而然,本身並沒有大和小、尊和卑的區別。

未央宮竹節重燈   西漢

在老子看來,世界的高下美醜,是人的判斷。人給世界作判斷、分高下,乃至確定世界的意義,其實是對真實世界的誤解。即如美醜而言,當天下人知道追求美的時候,就有了美醜的區分,就有了分別的見解。老子並不反對人們追求美,但他認為這種追求美的方式,並不能得到真正的美。真正的對美的欣賞,是對美和醜的超越。

由此可見,老子的意思並不是強調事物相反相成、互相轉化,那種將老子哲學等同於黑格爾辯證哲學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老子是通過對人的認識活動的分析,來否定知識判斷的意義,從而宣揚他的所謂“反”的第二層意思:往復回環的生命之道。

老子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這裏的“反”,不是相反,而是“返”,是往復回環、流動不已的生命。老子哲學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歸復於自然而然、無往不復的生命流動世界。他形容“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正是這個意思。

老子的“道”是不加分別的,是一種“大制”,不同於一般知識的分辨。這個“大制”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說是“混成”,老子將這稱為“大制不割”。老子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道”是“樸”——就是沒被打破的圓融世界,在這裏沒有知識,沒有分別,沒有爭鬥,就像清澈的溪澗和流動的山氣,空靈而涵有一切。這就是他所說的“不割”的“大制”——他所謂世界的最高存在形式。

老子在“反者道之動”的哲學中,通過“反”的兩層意思強調,人們不能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識的妄見,契入往復回環的生命之道中,這才是發現世界意義的根本途徑。

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說:“道法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並非指外在的自然物,而指一種自然而然、順應世界的態度。老子強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性”,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鳥兒在天上飛,魚兒在水中遊,白雲飄蕩,花開花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依人的意志而運作,所謂“獨立而不改”,人不要強行改變它。老子將“自然”和“人為”對立起來。“人為”是對“自然”的破壞,“人為”即“偽”,是不真實的。老子告誡人們,放下左右世界的欲望,順應自然,這樣才是解決人與世界沖突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