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 第八章 大唐的雄健與陽光(第3/4頁)

就是說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做了駙馬。有一天,和公主吵起架來,郭曖罵道:“你覺得你老爸是皇帝就了不起嗎?那是我老爸不願意做才讓你老爸做的”。公主哭著回宮向皇帝告狀。代宗皇帝說:“你還小不懂事,郭曖說的是老實話,如果郭子儀要當皇帝,那皇帝早就是他的了”。說完也哭了,不過還是讓公主回家了。郭子儀知道這件事後,就把郭曖捆綁起來,親自帶到皇帝面前發落。皇帝安慰郭子儀說:“常言說得好‘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小兩口在家裏吵架,你就裝做聽不見就行了”。賞賜了郭子儀一些物品,讓他回去了。郭子儀回到家裏,打了郭曖幾杖了事。

這種事在其他朝代,實在不可想象。

因為君臣上下森嚴關系的淡化,雙方都少了些“犯上作亂”之忌。所以唐代士人多和他們的作品一樣狂放。或“恃才傲物”、或“言論倜儻”、或“詭激嘯傲”、或“不拘細行”、或“狂率不遜”。

天寶初,李白奉召入京既不誠惶誠恐,也無受寵若驚之態,他“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玄宗都“不覺無萬乘之尊”。

初唐的時候,有一個叫員半千的人,考中了進士,卻沒有官做,於是給武則天直接寫信,信中說:“臣……於今立身,未蒙一任……陛下何惜階前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膽、抑揚辭翰?請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與臣同試詩策判箋表論,勒字數,一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斬臣頭,粉臣骨,懸於都市,以謝天下才子。”

那意思是,我要向你推薦我自己。你不了解我,我有一個辦法讓你能夠了解我。你招三五千天下才子,和我一起考試,考六種文體。如果有一個人的成績排在我的前面,你把我的腦袋砍下來掛在城門樓上,向天下才子謝罪。

這封信放到別的朝代,作者早被殺頭了。在唐代,他不但沒有被殺頭,後來還做了奉閣舍人,專門起草詔書,參與國家大政方針。

因此,唐代前期政治的特點是寬大通脫,文網也非常寬疏。唐太宗認為:“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為此,他明確要求“勿上下雷同也”。對於那些只知“順從”“順旨”之人他嚴加責斥:“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若但行文書,則誰不可為,何必擇才也。”說你這個人從來都唯唯諾諾,沒有獨立見解,朝廷要你何用?

唐代統治的最鮮明特點就是三教並行,信仰自由,沒有禁區。儒學雖被奉為正統,卻始終未達獨尊。唐玄宗曾親自注《孝經》《道德經》和《金剛經》這三部儒家、道教和佛教的經典,頒行天下,以示對三教合一的提倡。唐高祖、高宗、德宗時代,都曾經召集過儒師、沙門、道士進行講論詰難。三教並行,自由競爭,終唐一代持續不絕。三教並行形成了唐代朝野一種較普遍的自由寬松空氣。所以李白才敢寫詩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高適也才能公然在詩中說:“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乃至以循循儒者形象留存史冊的杜甫詩中都有“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之句。到了晚唐,杜牧居然這樣寫:“跳丸相趁走不住,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皆為灰。”非儒薄孔,非聖薄尊,在唐代人眼中習以為常,並不視為大逆不道。

所以唐代言無禁忌。唐代大臣甚至可以在奏折中公然談論皇帝的性生活。比如朱敬就在奏折中直接批評武後弄了太多的“內寵”,說你有這方面的欲望,大家都能理解,找一兩個“男寵”,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現在太多了:“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賢者節之不使過度,則前聖格言也。”南宋洪邁說:“唐人歌詩,其於先世及當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昵,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復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他羅列一長串例證後,很是感慨地結以一句“今之詩人不敢爾”。

“宮禁嬖昵”這樣的禁忌,唐代都可以“反復極言”。那麽對“當時事”的抨擊的無可顧忌就可想而知了。事實上,唐人對時政的譏諷、揭露,間或有礙作者仕途,卻從沒有人被指為“汙蔑、攻擊”而遭到貶殺。白居易創作樂府詩“規諷時事,流入禁中”,憲宗“見而悅之,召入翰林學士”。他的《長恨歌》諷刺玄宗荒淫誤國,《琵琶行》傾訴仕途的不平,唐宣宗毫不介意,還作詩紀念白居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種寬松的環境,是唐代文學藝術繁榮的重要原因。唐代那些文人學士畫家書法家,個個個性十足,舉止率性。正如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所寫:“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唐代文人的喜怒哀樂,傾瀉而出,毫無滯礙。他們勇於標新立異,作品風格迥異,流派紛呈。後人評價唐詩“永遠是生氣勃勃的,如旦晚才脫筆硯的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