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 第三章 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第3/5頁)

比如在當年“批孔”大潮中,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是子路正冠。說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在戰爭中陣亡,他臨死前還不忘系好被對手砍斷的帽纓,正冠而死。人們認為這個故事說明儒家學說是多麽害人,死到臨頭,還念念不忘教條。

其實重視儀表、重視細節,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教養。先秦社會禮儀無處不在,從穿衣、戴帽到在宴會上怎麽與客人交談,每一個細節都有繁縟的要求。今天的讀者如果翻閱《周禮》之類的先秦典籍,也許感覺這些記載過於繁瑣古板。這也是貴族社會的共同特點。中世紀法蘭西貴族以言談舉止的彬彬有禮聞名。法蘭西貴族從小也要經過嚴格的禮儀訓練。國王在宮廷女仆面前都要脫帽致敬,公爵們走過凡爾賽宮庭院,由於不斷地行禮,只能把帽子拿在手上。

禮教精神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貴族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尊嚴和風度。子路在敵人的刀鋒下系好帽纓,其實正體現了貴族式的在死亡面前的從容不迫。西方的貴族社會也能找到類似的例子。法國大革命高峰的時候,路易十六和皇後都被送上了斷頭台,皇後上斷頭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皇後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優雅的道歉:“對不起,先生。”

正如這位皇後的下意識反應一樣,“貴族文化”的首要特質就是優雅。子路的最後一個動作,不叫迂腐,叫教養,叫貴族風度。

另外一個故事,今天的讀者讀起來一定感覺更奇怪。

這個故事同樣發生在上文提到的鄢陵之戰中,晉國將軍韓厥打敗了鄭國的君主鄭伯。鄭伯乘車逃走。為韓厥駕車的馭手杜溷羅說:“趕快追。他的禦者左顧右盼,心不在焉。很快就能追上。”韓厥卻說:“算了吧。不能再次羞辱國君了。”他命令馭手調轉車頭,放過了鄭伯一命。

這個故事反映了貴族社會的一個重要信條,就是對對方的君主保持尊重。因此晉國的將軍在戰爭上遇到楚國的君主,也要行禮致敬。春秋小霸鄭莊公有一次大膽地挑戰周王室,在戰場上大獲全勝,還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不過,在周王逃跑之時,鄭軍並沒有追擊。莊公說:“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就是說,我與周王作戰,是迫不得已,怎麽敢再淩辱天子!當天晚上,鄭莊公專門派了使者去探周王,並且問候他的左右近臣。

歐洲政治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傳統,那就是做過國王的人即使被從王位上推下來,也會受到必要的禮遇。這是騎士精神的表現之一。因此,歐洲權力鬥爭中的失敗者鮮有被處死的例子。人們無法容忍一個國王殺掉另一個國王。他們不是不知道養虎遺患的道理,可就是不願破壞自己的騎士風度。1688年,威廉三世征討英國,從自己嶽父詹姆斯二世手中奪取了王位。之後他網開一面,故意在囚禁嶽父的城堡前的大海上不設防備,讓他順利乘船逃到法國。第二年,他的嶽父就組織了一只精良的雇傭軍在愛爾蘭登陸。威廉三世不得不從英法戰爭中騰出手來對付卷土重來的嶽父,雖然最後將詹姆斯趕回了法國,卻因此在英法戰爭中失利。不過,似乎沒有人因此而批評威廉的不智。

春秋時代的戰爭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插曲。比如發生在楚國與晉國的另一次戰爭“郫之戰”中的一個畫面。那場戰爭晉國被打得大敗。在逃跑時,晉國的許多戰車陷入泥坑,狼狽不堪。楚國士兵不但不乘機追殺,反而還跑上前教晉車如何抽去車前橫木,以便沖出陷坑。晉軍脫離困境後,還回頭對楚軍開玩笑說:“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就是說,還是你們逃跑有經驗啊!

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這種戰爭簡直就像小孩子過家家。其實這種“可笑”的場景在中世紀歐洲貴族的王位之爭中也經常能看到。

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他的外孫亨利二世和外甥斯蒂芬都認為自己有權繼承英國王位,斯蒂芬搶先一步登上了王位,亨利二世不服,從此領兵前來爭奪王位。在第一次王位爭奪戰中,年僅十四歲的亨利二世經驗不足,準備不充分,還沒開戰軍隊就沒有糧餉,陷入饑餓,困窘之下,他居然向敵人斯蒂芬請求支援。而斯蒂芬呢,居然也就慷慨解囊,借錢讓亨利二世把饑餓的雇傭軍打發回家,第一次戰爭就這樣可笑地不了了之。

數年之後,亨利羽翼已豐,卷土重來,雙方再次展開大戰,這次亨利很快取得勝利,斯蒂芬俯首投降。然而,雙方談判後達成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雙方約定,斯蒂芬繼續做英國國王,不過宣布亨利二世為他的繼承人,一旦百年之後,由亨利二世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