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捷 運(第2/5頁)

每個座位上方都有一個弧形擋風玻璃,它和空氣摩擦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呼呼聲。這種噪音使得交談成為苦差事,可是只要你習慣了,並不會對思考造成任何阻礙。

至少就某些方面而言,大多數的地球人都是“懷古人士”。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因為在中古時代,地球還是唯一的世界,並非如今的五十分之一,而且還是居於劣勢的五十分之一。想到這裏,貝萊突然聽到女人的尖叫聲,猛然轉頭向右望去。原來是有位女士掉了皮包,他只有機會瞥一眼,它看起來只是灰色路帶上一個粉紅色的圓點。一定是某個乘客離開捷運時,匆忙間不小心將它踢到減速路帶,導致失主和失物的距離越拉越遠。

貝萊的嘴角抽動了一下。如果她懂得趕緊沖向一條速度更慢的路帶,而且其他人不再將皮包踢來踢去,她還是有失而復得的機會。不過,他不可能知道這件事的結局了,因為這個時候,他距離事發地點已有半英裏。

她撿回皮包的可能性其實微乎其微。根據統計,平均每三分鐘,紐約大城就會有一件物品遺失在路帶上,再也沒有機會物歸原主。大城政府的“失物招領局”是個龐大機構,現代生活的復雜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貝萊想到:過去則比較簡單,每件事都比較簡單,因此才有懷古人士的出現。

懷古主義有許多不同的表現方式。比方說,對毫無想象力的朱裏斯・恩德比而言,懷古就是使用仿古的器物,眼鏡!窗戶!

對貝萊而言,則是研究古代歷史,尤其是古代的習俗。

以他安身立命的這座大城為例,在這個世界上,紐約大城的面積僅次於洛杉磯,人口僅少於上海。然而,它只有三個世紀的歷史。

沒錯,在這個地理位置上,曾經存在過另一個“紐約市”,那個原始的聚落擁有三千年(而非三百年)的歷史,可是它並非一座大城。

當年並沒有任何大城,古代所謂的城市,只能算是聚集在一起的許多建築,而且無論大小,一律處在露天環境中。那些建築有點像太空族的穹頂屋,不過兩者的差異當然還是很大。而那些數以千計的聚落(其中最大的勉強有一千萬人口,大多數則不到一百萬)零星散布在地球上,就現代標準而言,完全談不上經濟效益。

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地球不得不開始重視效益。起初,藉由逐步降低生活標準,這顆行星還能勉強維持二十億、三十億,甚至五十億人的溫飽,然而,當人口打破八十億大關之際,半饑餓狀態隨時可能會惡夢成真。這時,人類的文明就必須作出根本的改變,更何況地球人終於了解,外圍世界(一千年前,它們還只是地球的殖民地)對於移民限制竟然極其嚴格。

這個根本的改變,就是在其後一千年的歲月中,許多大城逐漸形成了。越大越有效率——即使在中古時代,雖然還沒有具體的理論,已經有人體會出這個道理,因此家庭手工業逐漸進化為工廠,而工廠又進化到跨洲工業。

想想看,十萬戶家庭住在一個隔成十萬間的社區裏,是不是比占用十萬棟住宅有效益得多?同理,將書籍全部集中於社區圖書中心,以影視傳送系統取代一家一台放映機,所產生的效益都是難以計數的。

更好的例子,則是大城文明所造就的高效率食堂和衛生間,終止了當年家家戶戶各自為政的愚蠢和浪費。

於是,地球上有越來越多的村莊、城鎮和傳統都市逐漸消失,由一座座的大城取而代之。即使早年還有原子戰爭的陰影,也只能減緩而非阻止此一趨勢。而隨著力場防護罩的發明,這個趨勢更是加速前進,銳不可當。

此外,大城文明還意味著將食物作最理想的分配,因此酵母農業和水耕法的應用大幅提升。紐約大城占地二千平方英裏,根據上次的普查結果,人口遠超過兩千萬,而在地球上,這樣的大城共有八百座,平均人口為一千萬。

大城是個半自治的政治體,經濟上幾乎自給自足。每座大城皆可自行加上穹頂,圍上網柵,或是向地底發展。它們就像是一座座由鋼鐵和混凝土鑄成的洞穴,一座座巨大的、自足的“鋼穴”。

大城的結構相當符合科學。中央是行政單位使用的巨大建築群,而各個大型居住區的整體方位和相互方位都經過仔細規劃,兩兩之間皆有捷運帶及緩運帶相連。郊區則保留給水耕農場、酵母農場、工廠和發電廠。除了這些亂中有序的建築之外,還有數不盡的水管、下水道、學校、監獄、商店、電力線和通訊電路穿插其間。

毫無疑問,大城就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極致成就。無論是太空旅行,或是那五十個如今翅膀長硬的殖民世界,比起大城來都相形見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