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外剩筆 頭陀話說枕中四十八城 稗史大成本傳二十八年(第2/8頁)

國香曰:所謂四十八城者,在上總有二十六城錄之如下。有關因戰爭而產生的興廢,因另有記載,故在此省略。其二十六城是:○大田木〔夷灊郡〕 指政木大全的居城根小屋城。其後……〔以下是編者對每城的想法,在此無用者均省略。〕 ○土氣〔山邊郡〕 ○東鏡〔山邊郡〕 ○舍人〔埴生郡〕 ○八幡禦所〔市原郡〕 ,有關小弓義明之事詳見前說。○榎木〔長柄郡〕 見前說。○椎津〔望陀郡〕 見前說。○久保田〔望陀郡〕 ,《裏見記》中有明應三年裏見義成攻久保田城之事。城主之姓名遺失。○造海〔天羽郡〕 ,即今之百首浦。○勝見〔天羽郡〕 ,於《房總治亂記》中由勝見禦所蒔田左兵衛正垂統轄。國香按:禦所可能是鐮倉持氏之余裔。據該地人說,禦所是新田義貞之後裔,稱之為寺崎禦所。天正後……○真裏谷〔望陀郡〕 ,其說見本編。○池和田〔埴生郡〕 ○勝浦〔夷灊郡〕 ,其說見本編。○一宮〔長柄郡〕 ,其說見本編。○小濱〔夷灊郡〕 ,槍田美濃守之居城,載於《房總治亂記》。最初從裏見氏渡海去三浦。又雲:因見槍田美濃守是土歧之家臣,故後來可能屬萬木。○鴻台〔夷灊郡〕 ,不在下總的國府台,載於《房總治亂記》。三階圖書助之居城,後屬萬木之土歧氏。○萬木〔夷灊郡〕 ,載於《房總治亂記》。萬木城主土歧彈正少弼賴春是貞賴入道啟巖之子。國香按:於土歧氏的墓寺海雄寺的禪院中,置有為弘、為賴、賴春三代的畫像。啟巖之事尚無從查考。於《甲陽軍鑒》的十三將內有萬木少弼,實乃賴春之事。○矢嶽〔夷灊郡〕 ,載於《房總治亂記》,麻木主水佐之居城,屬萬木。○鶴城〔長柄郡〕 ,於《治亂記》中又說是鶴見彈正之居城,屬萬木。○鳴土〔武射郡〕 ,又作鳴東,羽賀伊預守之居城。○帆丘〔長柄郡〕 ,黑熊大膳之居城,後屬裏見家。為土氣阪井氏所滅。○久琉璃〔望陀郡〕 ,又雲:裏見越前守之居城。於《裏見記》中雲:裏見實堯築久琉璃城,可能後令裏見越州守之。○佐串〔天羽郡〕 ,朝倉能登守景隆之居城,屬裏見氏。○鬼本〔其地今不詳〕 ○廳南〔埴生郡〕 ,武田信榮之居城,裏見義弘於國府台戰敗後,自己獨立。○峰上〔天羽郡〕 ,於天神山上有叫峰上之處,載於《裏見記》。峰上之城主是真裏谷入道道環。本編所載之望陀郡真裏谷村之城主,當地人相傳與之同名。我想道環這個人是把峰上和真裏谷給調換了。本編如果遺漏予以追記。〔本傳作者曰:鬼本以下之三城是追加的,以上共二十五城。尚漏掉了一城,即本傳中的館山,今充其數。〕 國香按:以上四十八城中,在上總有二十六城,其他當在下總、武藏、上野等地。根據前說應知此二十六城悉屬裏見氏。獨有廳南之城主屬甲州,勝賴滅亡之後,既不屬裏見,也不屬北條,而自己獨立。(以上見《房總志料》) 。

頭陀讀罷很高興,把書放下向主人致謝道:“賴您的指教,猶如消除了多年的疑霧,立即得見青天。真是應該多讀書啊!想再請問,在戰時眾武士之采邑有載多少貫的。《房總志料》中編者言,在裏見氏時俸祿的貫數較高,尚不甚清楚。翁必有高見,請示教。”主人聽了點頭道:“是的,我也曾對貫的多寡思考過。在北條的身份地位名冊上,將眾武士的采邑也都錄做幾貫、幾百文。裏見氏的眾武士錄也必是如此。在《甲斐名勝志》中,提到貫多寡之事,但不甚詳細。關於此事未見解釋,只知其大概。愚按:田圃之收入稱做永幾貫、幾百文。如今算賬稱之為永錢。教算盤的老師也用此法教給人。把這個永錢認作是永樂錢就錯了。永是穎的假字(1) ,穎是稻穗之義,用以表示田圃收成的價值。筆之異名叫毛穎,也是因其形頗似稻穗之故。然而穎的筆畫多,世人和鄉下人不好寫,故且做永。永將一兩金作為一貫;金一分是永二百五十文;二朱(2) 是一百二十五文。以今之銀價兌換,銀六十錢是永一貫。銀分作幾匁的匁字唐山也有,是錢之簡字。當時稻谷的價錢不算貴。元弘、建武施行紙幣,從京都將軍中葉,流行的錢、銀較少,故物價很便宜,此事從《室町將軍日記》和《室町將軍物語》中可知。由是觀之,從前以一貫錢換一石粗米,其一貫錢是金一兩,這便是如今俗雲的石一兩。石是斛,十鬥為一石,即表示俸祿之石,和一貫是有關系的。做為俸祿所收的年貢是收成的三分之一,如果收米一石,貢米便是其三分之一,即三鬥五升。剩余的六鬥五升又一分為二,其一是耕者所得;其二是明年的種子,俗稱之為三分成。四分成也可從而得知。然而俸祿的穎一貫,領主的武士之所得是否實際是三百五十文,尚不得而知。根據豐年和兇年,米價雖有高有低,大致平均為石一兩。由是解釋,穎一貫即玄米一斛,其實是三鬥五升。以此原則推之,百貫文是百石,千貫文是千石,當知其實是百包、千包罷了。關於貫多寡之事,其他細情就不得而知了。另外對俸祿之多寡寫做高,是多寡之簡字,因高與多寡同音都讀做:“ちか”。如《孟子》中所說,五谷多寡同則價相若。然而多寡也類似穎字,因為難以書寫,大概就為方便而寫作高。順便說說,上古唐山之聖人,唐虞三代和成湯文武之時,用井田制取之於民。井田是將一塊方田分做九份,譬如一町方二百四十間的田(3) ,其中之一做公田。所謂的公田是備作貢米之義。有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