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冊 第十六章 故國故人

我在雍都住了十年,雖與伍封,與兩任秦太子多有瓜葛,卻從未進過秦宮。至於秦伯,唯一一次見他,還是隨紅藥出城祭春的時候。當時隔得遠,隱約只在熙攘的人群中瞧見了一個身著冕服的高大身影。

周王四十三年夏,我終於回到了雍都。

自四兒上一次隨我離秦赴晉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這五年裏,四兒從一個梳著雙總角的懵懂少女變成了一個孩子的母親。在晉國,她雖有我,有於安,可她心裏始終惦念著自己的故土。當她遠遠地望見雍城飽經風霜的老城門,當她聽到身旁滿耳熟悉的鄉音時,抱著孩子的她竟高興得落了淚。

當年連半句晉語都不會說的她,毅然決定隨我離秦赴晉,這抉擇背後的割舍與犧牲,直到今日看見她腮旁的兩行淚水時,我才算真正明了。

這些年,我虧欠四兒的何止一頓鞭刑。

邁進城門,早有秦宮裏派來的馬車候在一旁。馬車旁的符舒多年未見已蓄了長須,他見到我們也來不及寒暄,急匆匆行了一禮就招呼我們上了馬車。禦車的人長吆一聲,道旁的行人們便紛紛往兩旁閃去,為疾馳的馬車讓出了一條直通秦宮的大道。

我在雍都住了十年,雖與伍封,與兩任秦太子多有瓜葛,卻從未進過秦宮。至於秦伯,唯一一次見他,還是隨紅藥出城祭春的時候。當時隔得遠,隱約只在熙攘的人群中瞧見了一個身著冕服的高大身影。

符舒騎馬在前,軺車緊隨其後,秦宮內城大門在我面前次第而開。

當秦宮的正寢大殿顯露在我們面前時,四兒懷裏東張西望的董石突然指著巍峨宮殿的屋頂高喊了一聲:“阿娘——屋頂上有個人!”

“噓——”四兒慌忙捂住了董石的嘴。

我順著董石的視線擡頭朝半空中望去,但見一人身著朝服,立在百尺屋檐之上,面朝北方抖出了一件巨大的精繡日月山川的墨色褒衣。風獵獵,褒衣招展,那人對天大聲哭喊:“臯9——伯復也——伯復也——伯復也——”

面北招魂,魂兮歸去。

褒衣落地,符舒下馬,禦人停車,秦宮之中眾人皆伏,哭聲震天。

周王四十三年,仲夏,秦伯薨。天子賜謚為“悼”,是為秦悼公。

一夜之間,雍都上下一片縞素,貴族黎庶為感君恩,皆著喪服。

我做了秦國十年的子民,原也想披麻衣,戴衰冠,入殿吊唁先君,但符舒卻直接命人將我和四兒送進了秦宮後寢的一間小院。

奠基,報喪,吊唁,小殮,大殮……喪禮繁復,禮數眾多,我在秦宮一住數日,竟沒有見到公子利半面。

這五年裏,伍封受命為帥,又兼任軍中威壘之職。秦伯大喪之時,伍封正在西面駐軍之地督造營建新城,雖聞君喪,亦抽不出身回雍吊唁。將軍府中,秦牯病重,四兒自悼公逝後七日就帶著孩子出宮住到了將軍府。

空蕩蕩的秦宮小院裏,我每日睡到日上三竿方起,午後又枕著院中鼓噪的蟬聲再睡一覺。一旦晉國的事、無恤的事浮上心頭,便沖到院中灑掃,舞劍,洗衣,把能想到的事通通做一遍,只求累了就好。累了,就又能睡了。

這樣渾渾噩噩過了大半月,也不知是哪一日起,只要太陽一爬上院中那棵梧桐樹,就會有一隊寺人敲開我的房門,兩人擡著堅冰,一人捧著書簡,另一人抱著紅漆大盒。

夏日炎炎,堅冰三尺見方,一入房中便能驅散滿屋暑氣。書簡每日只有兩卷,但所載之事從蜀國巫女制荼的手記,到楚國南香館調香的秘方;從鄭國蜜汁幹果的做法,到齊國衣料染色的新方;諸般記錄,極盡新奇。而那只楚國式樣的鸞鳥銜枝紋紅漆大盒裏則裝滿了書簡所述之方所需的一應物什。

從此後,調香,弄膏,染布,制荼,失敗了重來,成功了竟也能叫我歡喜一陣。於是乎,日子眨眼而過。

八月,秦國的秋天來了。陰了幾日,下了幾場大雨,滿院的蟬聲便散盡了,只余下一地黃黃綠綠的梧桐殘葉。四兒帶董石入宮看我,並告訴我,幾天前晉國來吊唁悼公的隊伍已經回去了。智氏派了世子智顏來,趙氏派了趙鞅嫡出的六子,晉侯沒有召我回絳,趙無恤依舊每日有信送來將軍府。

我點頭默默聽著,四兒見我的臉色比前月裏好看了些,終於忍不住問:“他的信你真的不看嗎?郵驛的行夫每日來府裏送信,老問我有沒有回信要送。”

“看了也無話可回,就索性不要看了。”我抱著董石,將自己新制的果脯塞進他腰間的佩囊。

“不看也好,總不過是些哄騙你回去的話。對了,齊國那邊昨天也送來了一卷書信,還指明要我轉交給你。”四兒從包袱裏拿出一卷竹簡遞給我,簡上有木檢、泥封,卻無寫信人的標記。我起身取來木槌敲開泥封,一展竹條便看到了阿素娟秀的筆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