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最高級的封疆大臣。清朝初年,該總督管轄江南、江西兩省的軍民政務,由此得了兩江總督這個稱號。後因江南省人多物阜,遂分為江蘇、安徽兩省,分別取名於境內之重城江寧、蘇州和安慶、徽州的第一個字。此後,兩江總督總管江西、安徽、江蘇三省以及江寧布政使司所屬的蘇北地區,總督衙門一直設在江寧。

兩江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也是朝廷的財賦重地,“國家財富,悉出兩江”。兩江總督封疆三省,清朝最主要的賦稅基本上都是來自兩江總督下轄的地區。因此在當時的八大總督(直隸、兩江、陜甘、閩浙、湖廣、兩廣、四川、雲貴)中,兩江總督是最肥的差使。在太平天國之前,兩江總督大多由滿洲貴族擔任,很少輪到漢人頭上。直到太平天國後,清朝廷才不得不重用漢人,而靠湘軍一手發家的曾國藩想得到這個位子想了很多年。

鹹豐七年(1857)春,曾國藩以父喪為名,擅自離軍回鄉,並上了一個《歷陳辦事艱難仍懇終制折》,一方面訴說自己報國事君之誠,一方面抱怨自己官職太低,只是個在籍侍郎,沒有兵權、財權和文武黜陟之權,所以辦事艱難。曾國藩原是想借此要挾朝廷,索取兩江總督實權。不料鹹豐皇帝本來就是想利用湘軍消耗太平天國的有生力量,讓滿洲貴族統率的江南、江北大營坐收漁利。加上當時漢人軍機大臣祁雋藻認為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不過一書生,卻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組建起湘軍,不由深為忌憚,向鹹豐皇帝上奏說“恐非國家之福”。鹹豐皇帝趁機順水推舟,批準曾國藩回鄉奔喪不說,還借機將他湘軍的統率權一並奪走。曾國藩的政敵何桂清則被擢升為兩江總督。

曾國藩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失去了湘軍,他就失去了在朝中保家立命的根本。追悔莫及之下,只得再上奏折,表示軍務未定,粵匪未平,自回鄉以後,日夜憂慮,惶悚不安,請求重新統率湘軍,再為朝廷效力。鹹豐皇帝素來忌憚漢人,對曾國藩也沒什麽好印象,照舊置之不理。然而,局勢很快就逼迫他不得不以皇帝之尊向曾國藩“匹夫”屈服。

湘軍自建立之初,便是依據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創的“戚家軍”模式,以家族、同鄉、師生等關系為紐帶,依托於一張強大的私人關系網。整個湘軍從上至下采取層層相依、各對其上級負責的辦法,由曾國藩指定統領,統領自選營官,營官自選哨官,哨官則自行招募什長。各營編列番號,互不統屬,直接受曾國藩指揮。這一套系統,開近代軍閥制度“兵為將有”之先河,成為清代兵制一大變革。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湘軍具有很強的排他性,除了曾國藩外,旁人很難指揮得動。曾國藩坐了一年多冷板凳後,戰局惡化,湘軍將領完全不服清廷調遣,鹹豐皇帝才不得不再次起用曾國藩,但仍然對他心存顧忌,未把他所希望得到的兩江總督位子給他。

直到鹹豐十年(1860),清廷用來圍困太平天國京師天京的江南、江北大營徹底瓦解,已經到了無兵可戰、無餉可發的絕境,鹹豐皇帝才被迫讓步,不得不將鎮壓太平天國的希望完全放到曾國藩等漢人大臣身上。他這一生中,最不能放心的有兩個人,第一個是他的弟弟奕訢,第二個便是曾國藩。要說不放心的程度,曾國藩尚排在奕訢之上。可是皇帝現在卻要倚靠一個他最不能放心的人來挽救清朝統治,這實在是歷史絕大的諷刺。

鹹豐十年(1860),在禦前大臣肅順(清朝宗室,鑲藍旗人,鄭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鄭親王端華之弟)的傾力推薦下,曾國藩終於如願以償,被任命為兩江總督,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巡撫、提督以下悉歸節制,從此集軍、政、財權於一身,成為清軍鎮壓太平天國的最高統帥。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恰好就是在這一年,英法聯軍進犯北京,闖入圓明園,大肆搶掠之後,將這座中外馳名、精美絕倫的“萬園之園”付之一炬。圓明園的命運浸透著那個時代的風雨煙塵。最美好的東西,卻被以最粗暴的方式毀滅——在戰亂歲月,中國的人和物的命運常常如此。不過,最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外國強盜們將圓明園燒成殘垣斷壁的時候,在中原腹地兩江,號稱大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卻正在傾盡全力圍剿太平天國。

曾國藩在兩江總督的位子上一坐就是五年。這期間,湘軍已經攻破天京,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他隨即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調去圍剿撚軍,由李鴻章接替他做了兩江總督。不過,李鴻章兩江總督的位子還沒坐熱,曾國藩因圍剿撚軍無功,被免去欽差大臣職務,改由李鴻章接任,曾國藩又重新回來做了兩江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