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雨落石出(第6/11頁)

清朝官員俸祿低微,導致了大小官吏普遍貪汙受賄的狀況。雍正皇帝即位後,為了根治日益敗壞的吏治,建立了“養廉銀”制度,即對各級官吏實行“低俸祿,高養廉”的政策,在俸祿外增發數額較高的生活補貼金,以使“各官俱有養廉足資”,希圖以此來杜絕貪汙。養廉銀的數額大大高於正俸,多出數十倍甚至百數十倍。據《大清會典》所載:地方官員中,總督養廉銀一般為一萬三千兩到兩萬兩,巡撫為一萬到一萬五千兩,布政使為五千到九千兩,按察使為三千到八千兩,道員為一千五百到六千兩,知府為八百到四千兩,知縣為四百到兩千兩。

恰好在這個時候,和珅回到了京城。他擔心被乾隆皇帝切責遷延誤事、貽誤軍機,煞費苦心地為自己尋找借口。他當然不敢再說是海蘭察、額森特等勇將的責任,於是改口說一進甘肅就大雨連綿,勢甚霶霈,連綿不止,道路泥濘,導致大軍難行、戰事不利。與和珅不謀而合的是,大學士阿桂也因為怕被冠上“師久無功、難辭其咎”的帽子,從前線上奏折訴苦,說甘肅當地“大雨竟夜”。乾隆皇帝何等精明之人,一下子就想到過去幾年甘肅年年上報旱災、申請用捐監糧賑災,為什麽單單今年多雨水?再看看甘肅近來發生的事情:陜甘總督勒爾謹管門家人曹祿房中即抄出兩萬兩白銀,甘肅布政使王廷贊主動捐銀四萬兩做軍餉,這些銀子肯定不是正常渠道得來的。而就在不久前,浙江還發生了一件大事:王亶望主動獻銀五十萬兩,充修建海塘公費。因為王亶望剛剛被人參過,如此巨大數目的銀兩,如果得自浙江巡撫任上,必然早被人揭發了,只有一種可能,這五十萬兩白銀來自王亶望的甘肅布政使任上。三事聯系起來,乾隆皇帝終於開始疑心甘肅捐監一事定有重大弊端。

在乾隆皇帝對甘肅捐監一事起疑心之前,王亶望已經因為其他事情失去了乾隆的信任。乾隆四十五年(1780),號稱中國歷史上最能花錢的乾隆皇帝再次南巡。時任浙江巡撫的王亶望知道皇帝性好揮霍,喜歡講排場,為了討好乾隆,不惜花費巨資大修特修樓台殿閣,張燈結彩,備極方物。其奢侈程度,就連乾隆皇帝看了後也覺得實在過分,特意說:“省方問俗,非為遊觀計。今乃添建屋宇,點綴燈彩,華縟繁費,朕實所不取。”(《清史稿卷三三九》)意思是說我巡視地方是為了來了解風俗,不是來遊覽觀賞的,但卻因此而添建房屋,點綴彩燈,如此繁華的裝飾,這是我實在不能接受的。王亶望見到皇帝斥責,急忙說這是嘉興知府陳虞盛所為,陳虞盛為此被免職。

然而,千萬不要以為乾隆皇帝真的就是希望節儉,他表面上訓斥告誡了王亶望,內心其實很高興,以王母鄧氏年逾八旬為由,下諭賞賜禦書匾額及大緞二匹、貂皮四張。不巧的是,鄧氏剛好在這年八月病逝。按照清朝制度,王亶望該回家鄉山西丁母憂三年,但他不甘心就此離開浙江巡撫的肥差,於是借口要督建海塘工程,上疏請求治喪百日後留在杭州海塘效力。乾隆皇帝允準,但王亶望也因此去職,浙江巡撫改由李質穎擔任。不久,李質穎與王亶望在海塘事上意見不一,李質穎便上書彈劾王亶望“有家眷不回原籍守孝”,意思是王不讓妻、子還鄉奔母喪,同時還揭發了王亶望辦理海船事務時大肆收受商人賄賂並接受他人饋送婢妾一事。乾隆皇帝得知後甚為重視,派大學士阿桂等人調查。王亶望當然矢口否認,而李質穎拿不出真憑實據,承認所奏不過是得自傳聞。於是,乾隆皇帝對此案最後的結論是“王亶望尚無情弊”,不過是李質穎與王亶望不和,有意滋事。李質穎也由此被召回京城,浙江巡撫改由閩浙總督陳輝祖兼任。顯然,此時此刻,乾隆皇帝還是信任和偏袒王亶望的。

轉眼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正月,乾隆皇帝派大學士阿桂赴浙江查勘海塘工程。阿桂發現了杭嘉湖道王燧和原嘉興知府陳虞盛貪縱不法、虛報經費的情況,立即上疏揭發。因為王亶望任浙江巡撫時,王燧、陳虞盛均為其親信,乾隆皇帝敏銳地意識到王亶望也脫離不了幹系,下令逮捕王燧嚴審,尤其要查清王亶望與王燧有無“交通情事”。王亶望得知後十分恐慌,急忙自請罰銀五十萬兩,充做修建海塘公費之用。乾隆皇帝答應了王亶望所認罰銀,但對如此巨額銀兩的來源十分懷疑,密令阿桂嚴加查訪。阿桂自然想不到這些銀子大多是王亶望任甘肅布政使時貪汙的贓款,只在浙江調查,因而查來查去,始終找不到有力的證據。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甘肅發生了回民蘇四十三的起義,天下人包括天子的視線立即轉向了甘肅,王亶望的危機暫時解除了。只是這位能事之藩司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甘肅連日的大雨以及甘肅布政使王廷贊捐四萬兩白銀做軍餉將會將他連帶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