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江南丁酉科場案(第2/11頁)

另外還有一出名叫《鈞天樂》的雜劇,也是寫科場故事,分上、下兩本。上本寫文才出眾的沈子虛,應試落第,而不學無術的賈斯文等,卻因財勢而得中。主考名叫胡圖,是“糊塗”的諧音;三鼎甲名叫賈斯文、程不證、魏無知,諧音分別為“假斯文”、“真不證”、“鬼無知”。劇本中有一首《黃鶯兒》詞:“命意在題中,輕貧士,重富翁。詩雲子曰全無用,切磋欠工,往來要通,其斯之謂方能中,告諸公,方人子貢(孔子弟子,以善於營財著稱),原是貨殖家風。”淋漓盡致地揭發了主考官納賄作弊的行為。下本寫天界考試真才,沈子虛遂中狀元,並得夫妻團圓,表現了作者的幻想。此劇剛好寫成於江南闈發榜後,時人均疑影射科場,每每演出,“觀者如堵墻,靡不咋舌駭嘆”,“吳中好事者傳為美談”(《鈞天樂自記》)。

方猷、錢開宗二人離開江南回京師,路過常州和蘇州時,一路都有人隨舟唾罵,甚至投擲磚石,嚇得二人一路都躲在艙中。來時前呼後擁,無比風光;去時卻是藏頭縮尾,絲毫不敢拋頭露面,可謂對比鮮明。

順天科場案發後,李振鄴等人被處極刑,並株連極廣,朝中北方籍大臣劉正宗自然不會放過“荼毒南士”的大好機會。經過一番周密的策劃後,順治十四年(1657)十一月二十五日,工科給事中陰應節(山西洪洞人)上疏參奏說:“江南主考方猷等弊竇多端,發榜後,士子忿其不公,哭文廟、毆簾官,物議沸騰。”為此,他還舉出了此事中乘機滋弊、冒濫賢書的典型:少詹事方拱乾的第五子方章鉞因與方猷聯宗而被取為舉人。

方章鉞出身海內著名世家桐城(今安徽)方氏。方氏號稱“江東華胄第一”,門中數代科第仕履繁盛,聲名顯赫。方章鉞本人也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以他的文章才華,不中舉才是咄咄怪事。但陰應節有意選中他為箭靶彈劾,其實是將目標對準了方章鉞的背後——其在朝為官的父親方拱乾(時任詹事)和兄長方玄成(後因避康熙名玄燁改名方孝標,時任內弘文院侍讀學士)、方亨鹹(時任監察禦史)、方膏茂幾人。

方拱乾,初名策若,字肅之,號坦庵。他少年聰穎,七歲已經“能屬詩文”,二十歲時,詩文為世人稱許,與同鄉姚孫森等五人並稱為“六駿”。崇禎元年(1628)中進士,授官庶常。後以翰林身份任東宮(太子)講官。明朝滅亡後,方拱乾先是被攻入北京的李自成大順軍俘虜,受到酷刑折磨,後以行賄得免。清軍入山海關,李自成棄北京退往山西,方拱乾乘亂南歸。順治十一年(1654),因兩江總督馬國柱等人推薦,方拱乾被清廷起用,初為內翰林秘書院侍講學士,後升詹事府右少詹事,兼內翰林國史院侍讀學士。

清朝初年,桐城方氏享大名者,莫過於方拱乾父子。方拱乾有六個兒子,依次為玄成(順治六年進士)、亨鹹(順治四年進士)、育盛(順治十一年中舉)、膏茂(舉人出身)、章鉞、奕箴。他取名有一原則,即所謂的“文頭武尾”——第一字以一點一劃起筆,第二字以斜鉤收尾。其時,方氏父子文名震動天下,長子方玄成更是成為順治皇帝極為寵信的文學侍從之臣,深遭北方大臣忌恨。而方拱乾早前曾在“南太子案”中得罪過劉正宗,劉正宗恨之入骨,一直要找機會報復。

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弘光帝朱由崧過著逐酒征歌、荒淫無恥的生活,同時,也生怕有人奪取他的皇位。清順治二年(1645)年初,南明鴻臚寺少卿高夢箕的奴仆穆虎從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叫王之明的少年,結伴而行。晚上就寢時,穆虎發現少年內衣織有龍紋,驚問其身份,少年自稱是明皇太子。崇禎太子朱慈烺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後,散失民間,久無消息。高夢箕雖然難辨真假,但卻有心投機,心想萬一這少年是真太子,那就是奇貨可居。於是,他不但不上報,反而急忙將王之明送往蘇州、杭州一帶隱蔽。可是世事難料,這王之明經常招搖於眾,露出貴倨的樣子,引起人們的注意,背後竊竊私議。高夢箕懼怕惹禍上身,不得已密奏朝廷,弘光帝大驚失色,急忙派遣內官持禦劄宣召。清順治二年(1645)三月初一日,少年來到南京,被交付錦衣衛馮可宗處看管。第二天,弘光帝面諭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東宮,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當撫養優恤,不令失所。”隨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審視。劉正宗當時在弘光朝任職,曾擔任東宮講官,熟悉太子模樣,一眼就看出是奸人假冒。同樣熟識太子的方拱乾也被召來辨認,但他出人意料地保持了沉默,由此引來謠言紛紛,對弘光帝不滿的人乘機興風作浪,散布流言蜚語,劉正宗的信譽也大受影響,由此深恨方拱乾。其實,方拱乾明知太子是假,他刻意沉默,不過是借以表示對弘光政權的不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