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物遂生(第3/16頁)

包令儀見包拯後腳進來,便道:“拯兒,你和建侯帶文、沈二位公子到便廳用餐,我們幾位老朋友還有些事情要談。”

包拯意甚怏怏,勉強應了一聲,引著沈周幾人到便廳坐下。

張建侯笑道:“雖然小遊已經陪寇夫人用過晚飯了,但這樣的場合不能少了她,不然她明天非埋怨我不可。”招手叫過仆人,命他去請張小遊一道來用餐。

哪知道一會兒仆人回來稟告道:“小遊娘子說太累,已經睡下了,請幾位公子自己盡興。”張建侯撓了撓頭,道:“奇怪,小遊這麽早就睡,真是破天荒頭一遭。”

他的心思都在崔良中遇刺奇案上,也顧不得去多想妹妹為何不願意來湊熱鬧,問道:“既然不是曹豐行兇,那麽真兇是誰呢?昨晚宴會上那麽多人,要一個個排查的話,未免太費勁了。”

沈周道:“可以先粗略篩選一遍人選。那兇手之所以用毒,是因為他沒有武力殺人的把握,如此,這人一定是身材、力氣均不及崔良中的瘦弱男子,或是老年男子,或是女子。這一點,從崔良中的傷口深淺程度也可以得到驗證。”

文彥博道:“而且毒藥並非唾手可得之物,兇手既然將塗了毒藥的匕首帶在身上預備行兇,一定是處心積慮,早有準備。所以,要重點調查那些跟崔良中有仇有怨的人,這樣,範圍就小多了。包拯,你以為呢?”

包拯恍若未聞,文彥博又叫了他一聲,他才回過神來,想了一想,道:“崔良中原是淮陽商人,來南京安家落戶,為了發展商業大肆買地占街,強取豪奪,不獨與曹家沖突,還得罪了許多本地的小商販,他的仇家不少。要一個個排查仍然困難。我倒是有一個想法,之前楊文廣將軍曾說過一句話:‘曹豐只是人不見了,既沒有證據證明他殺了人,也沒有證據證明他沒有殺人。’眼下已經由崔良中親口證實曹豐無辜,他根本無須潛逃,我在想,會不會是兇手跟曹豐有什麽關系?”

文彥博道:“啊,你是說,曹豐知道崔良中遇刺後官府會立即懷疑到曹家頭上,而事實上,他知道真兇是誰,為了保住兇手,他有意失蹤,給官府造成畏罪潛逃的假象?”包拯點點頭,道:“如果不是崔良中意外醒來,的確沒有證據證明曹豐沒有殺人。”

文彥博道:“不錯不錯,只有這樣推測,才能解釋得通曹豐明明沒有殺人,卻突然莫名失蹤,甚至連家人也不知會一聲。”

沈周道:“可到底是什麽人對曹豐那麽重要,令他甘心拋妻棄子呢?難道是他妹妹曹雲霄提到的那名情婦?”張建侯道:“沈大哥適才不是說兇手力氣弱、可能是女子麽,那麽很可能就是這情婦啊。”

文彥博道:“不管怎樣,一定要設法找到曹豐。各處城門都貼有通緝他的告示,他不可能就此逃走,人一定還在南京城中。”

幾人正商議要如何設個陷阱引曹豐出來,有仆人進來稟告道:“有客到訪。”

那客不是別人,卻是崔良中的結義兄弟馬季良。

眾人均大感意外,馬季良將隨從留在廳外,獨自進來坐下,道:“馬某特意趕過來,是有一件事要告訴你們。我和義弟初跑江湖時,花重金打造了一對匕首,我二人各帶一把,從不離身,即使是睡覺,也要放在枕邊,多年來已成習慣。但我適才反復找過義弟房間,並沒有發現匕首。聽崔槐說,昨晚赴宴時,義弟還特意將匕首別在腰間,但自從他受傷被擡回來時就不見了。兇案發生在應天府官署中,非同小可,昨晚出事後,差役肯定仔細搜索過官署內外,既然稱沒有發現兇器,所以我推測應該是兇手將匕首帶走了。”

沈周道:“那匕首是不是寬不及一寸?”馬季良道:“是。”從腰間解下一柄精巧的匕首,給眾人觀看。那匕首白刃如霜,手柄則是黃金打造,雕刻著細密的魚鱗紋,一望便是貴重之物。

馬季良道:“這應該算得上一條追尋兇手的重要線索吧?”文彥博道:“這的確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不過馬龍圖為何不去官府,而是要趕來告訴我們幾個學生呢?”

馬季良道:“因為你們走後,範仲淹即登門拜訪,告知我義弟的案子未必表面看起來的那樣,也未必是官府宣布的結果,他已經讓書院最好的學生暗中調查此案。範先生是馬某尊敬的人,他的建議我當然要聽。”

原來馬季良進城時,正好被範仲淹看見。範仲淹遠遠見到馬季良怒容滿面,猜測其匆忙趕來必是為崔良中遇刺一事。他原來在睢陽書舍就讀的時候,就對馬季良、崔良中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情義多有耳聞,料想馬季良沖動之下,會立即對曹氏大肆報復,所以等到天黑之時,身著便衣趕來崔府求見。當時範仲淹尚不知道崔良中已清醒過來一次,說出兇手並不是曹氏。馬季良見範仲淹連夜趕來,猜到其來意,他既已得知兇案與曹豐無關,自然不會再如何如何,但卻由此生出一計——那就是官府正通緝曹豐,外人都跟範仲淹一樣,尚不知道事情與曹氏無幹,這倒是可以令真兇放松警惕,不會倉促逃離南京,所以他趕來包府,一是要囑咐包拯等人不要說出去,二來也是要請幾人暗中調查這件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