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第3/7頁)

既然燕雲十六州收復無望,中原又無險可守,趙光義不得不采納了戶部郎中張洎的“來則備禦,去則勿追”的建議,在西起保州的西北,東至泥沽[9]海口,利用這一帶水網交織的地理特點,挖通河渠塘濼,築堤蓄水,大種榆柳,構建了一條東西九百裏、縱深六十裏的水障地帶,開塘濼以限馬足,並在其間設二十八寨、一百二十五鋪,派兵戍守,以此作為防線,來阻遏遼軍鐵騎的進攻。此舉標志著北宋對遼國已經由攻勢轉為一種純粹的被動防禦。

公元1000年,紀元史上的第一個千禧年,中國在位的皇帝是宋真宗趙恒,大宋開國以來的第三位皇帝。

在這個不平凡的年頭裏,中國發生了一些不大也不小的事。與之前宋太祖趙匡胤開國平定天下,之後北宋滅於金、南宋滅於蒙古相比起來,這些事顯得太微不足道,很難引起史家的特別注意。但這些事無不和前後的局勢有緊密而微妙的聯系。甚至可以說,這一年,正是大宋帝國的一個縮影。

正月,遼國軍隊大舉南侵,兵鋒極銳,一路進抵瀛州。宋真宗趙恒禦駕親征,車駕屯駐在大名府[10]。

自古以來,皇帝禦駕親征非同小可,但到宋朝卻有所不同。大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行伍,武藝精絕,是三十二勢長拳的創造者,當上皇帝後猶自親身南征北討,可以說是以武為生。之後是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宋太宗小兄長十二歲,早在宋朝立國前,就已經是一員猛將,一手策劃了陳橋兵變,當上皇帝後雄風不減,親自率軍討平了北漢,雖然在與遼國的對壘中屢次大敗,自己亦挨了遼人兩箭,但畢竟也是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帝王,有別於一般的皇帝。真正有本質變化的是從宋真宗趙恒起始,自他開端,皇帝們都是長於深宮婦人和宦官之手,從來沒有見習過兵仗,對打仗有著本能的畏懼。宋真宗之所以起意親征,是因為他耳朵根子極軟,極受人攛掇,旁人一提到太宗皇帝中箭之仇,便熱血沸騰,決議報仇。加上宋真宗小時候喜愛玩打仗的遊戲,常常讓小內侍們扮作部將,自己當元帥,指揮擺陣或沖殺,也引來長輩們的贊嘆。而今有機會真正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何嘗不想大顯身手呢?

然而,現實全然不同於遊戲,真正的戰爭是以消耗雙方將士的血肉為代價,殘酷得令人發指。到達前線後,宋真宗一見到遼軍來勢洶洶,一下子慌了神,急派親信侍衛馬軍都指揮使[11]範廷召前去迎敵。

範廷召以勇壯聞名,曾一箭射穿三只飛鳥,時有“名將”之稱。他率領步騎兵萬余人趕到前線後,立即結成方陣禦敵。遼梁王耶律隆慶率精銳騎兵來回疾沖,宋軍陣勢被打亂,結果一敗塗地。

範廷召見情況不妙,急忙向駐紮在附近高陽關的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聞警,即率精銳出發,黃昏時到達瀛州西南裴村一帶,與範廷召相約於次日共同夾攻遼軍。然而,就在當天半夜,膽怯怕死的範廷召悄悄率部逃走。第二天清晨,康保裔才發現其部孤立無援,已陷入遼軍重重包圍之中。部將見敵軍勢大,均勸康保裔易甲逃跑。康保裔堅定地道:“古人雲:‘臨難不求苟免。’今天正是我為國效死之日!”遂披甲上馬,大呼出戰,與遼軍激戰數十合,奮力拼殺,終因兵盡矢窮而戰死沙場。

遼軍得勝後士氣大漲,自德、棣渡過黃河,大肆搶掠淄、齊一帶,然後從容離去。一向好脾氣、好性子的宋真宗也被遼軍的肆意挑釁深深激怒了,罷免了畏敵不肯出戰的宋軍主帥傅潛,命大將王榮率五千騎兵追擊遼軍。王榮膽怯怕死,一連好幾天都托故不肯出發,一直等到遼軍過了黃河後,才裝模作樣地出師。只有範廷召一軍追擊到撤退的遼軍,在莫州[12]以東大敗遼軍,奪回了大批遼軍在宋境掠奪的物資。

真宗皇帝生平的第一次親征終以宋軍大敗而草草收場,未能實現兒時的英雄夢想。此灰頭土臉的結局對四年後《澶淵之盟》的締結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回到京師後,宋真宗為掩飾宋軍節節敗退的難堪,對英勇戰死的康保裔大肆褒獎,兩日不行朝會,以示哀榮。又下詔追贈康保裔為侍中,賜其家屬金銀五千兩,封八十四歲的康母為陳國太夫人,追封康妻為河東郡夫人,恩加諸子官職,以其子康繼英為六宅使、順州刺史,康繼彬為洛苑使,康繼明為內園副使,幼子康繼宗為西頭供奉官,長孫康惟一為將作監主簿。對康保裔身後之事極盡恩寵。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導致康氏孤軍奮戰、全軍覆沒慘劇的始作俑者範廷召非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升職為禁衛軍殿前都指揮使,加官檢校太傅,位極人臣,榮耀無比。而怕死懼戰的宋軍主帥傅潛則被逮捕審訊,判了死刑,最終特赦後免官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