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第4/7頁)

就算範廷召莫州之戰有功,也該與瀛州之過相抵,為何會與傅潛境遇如此不同?人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在第一個千禧年裏,除了強大的對手遼國外,令宋真宗煩惱不堪的人還有西北黨項首領李繼遷。

就在這年九月秋高氣爽的季節,宋朝靈州知州李守恩和陜西轉運使陳緯押運數量巨大的糧草過瀚海[13]的時候,被李繼遷率軍攔劫,李守恩、陳緯二人均力戰而死,所運糧草全部為黨項軍所奪。在這之前,李繼遷與大宋時戰時和,與遼國也是時戰時和,長期在兩個大國之間周旋要挾。顯然,這是一個懂得在夾縫中生存、並趁機攫取最大利益的人。

這就是中國在第一個千禧年的狀況與所處的境地。盡管在這一年的九月,神衛水軍[14]隊長唐福研制出火器,向朝廷獻上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藥武器,但也掩飾不住大宋帝國在這一年多少呈現出的幾分悲劇色彩。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上不能被忘記的一年。

從這一年的正月開始,便有十分不好的兆頭,宋朝京師開封連續三次發生了地震,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

與大宋周旋多年、令人頭疼無比的黨項首領李繼遷正好死在了這一年。兩年前,李繼遷集合所有人馬,聯合蕃部,傾全力進攻宋土靈州。靈州知州裴濟用指血染紅奏書,表示十萬火急,請求宋朝派兵增援。結果大宋出兵遲緩,六萬援軍還沒趕到,靈州已然城破,裴濟戰死。李繼遷占領靈州後,改名為西平府,作為黨項的都城,還揚言道:“我將借此為進取之資,成霸王之業。”踔厲風發,壯志淩雲。

大宋既然無力收復靈州,幹脆與黨項議和,正式承認了李繼遷對銀夏四州的統治。李繼遷對宋作戰勝利後,又將目光投向河西,結果慘敗在吐蕃六谷部酋長潘羅支之手,左眼球被射破,敗退回靈州後不久便因箭傷發作死去,時年四十一歲。但黨項的威脅並沒有就此解除,李繼遷長子李德明繼位。大宋軟弱,無力應付,只得采取綏靖政策,封李德明為西平王、定難軍節度使,後加封為夏王。而李德明表面臣服於宋朝,又同時接受遼國“夏國王”的封號,繼續在大宋和遼國之間周旋。

李繼遷死的這一年,他的孫子李元昊還不滿周歲。伴隨著黨項李德明、李元昊的崛起,西夏[15]逐漸成為宋朝西北的心腹大患,由一只夾縫中生存下來的小狼成長為真正的天狼。

這一年,還是宋朝“積弱”的開始。

這一年的閏九月,遼國國主遼聖宗耶律隆緒和太後蕭燕燕親自率二十萬大軍大舉攻宋,一路勢如破竹,直至澶州[16]城下,與都城開封僅一河之隔。京師大震,宋朝廷上下慌亂不已,甚至有大臣提出遷都之議。新任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在其極諫之下,宋真宗趙恒勉強同意禦駕親征。

此時遼軍孤軍深入中原腹地,供給線長,糧草不繼,已經無力持久。相反,由於真宗皇帝親臨澶州前線,宋軍士氣高漲,集中在澶州附近的軍民多達幾十萬人。宋軍更是用床子弩射殺了遼軍先鋒蕭撻凜,[17]極大地動搖了遼軍軍心,局勢明顯對宋方有利。宋真宗卻沒有抗敵的決心。早在他離開京師的時候,就暗中派出了大臣曹利用前往遼軍大營與遼太後蕭燕燕議和。蕭燕燕正擔心遼軍處境不利,腹背受敵,同意議和。

寇準堅決反對議和,主張乘勢出兵,收復失地,如此,“可保百年無事”。宋軍將領寧邊軍都部署楊延昭[18]也堅決主戰,上疏提出乘遼兵北撤,扼其退路而襲擊之,以奪取幽燕數州。但由於宋真宗傾心於議和,致使宋臣中的妥協派氣焰極為囂張。這些人聯合起來,攻擊寇準擁兵自重,甚至說他圖謀不軌。寇準在這幫人的毀謗下,被迫放棄了主戰的主張。

於是,在遼軍兵勢受挫、宋軍已經明顯占據優勢的情況下,宋遼兩國的和談就此開始,最終簽訂了《澶淵之盟》。大致的內容是:宋遼約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宋尊遼太後蕭燕燕為叔母;雙方各守現有疆界,不得侵軼,並互不接納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宋每年給遼提供“助軍旅之費”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稱為“歲幣”;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當時大宋極其富有,朝廷的年歲收入折算銀絹大概為七千萬兩/匹,三十萬“歲幣”不過是一筆小數目。談判前,宋真宗甚至告訴使臣曹利用說:“必不得已,一百萬也可。”意思是說,只要不割地,能講和,遼國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

曹利用承旨後,剛從皇帝行宮出來,就被一直守候在門外的宰相寇準攔住。寇準問明情況後,警告曹利用說:“雖然有聖上旨意,但你去交涉,答應所給遼國銀絹不得超過三十萬。否則,你一回來我就要砍你的頭!”曹利用悚然而驚,喏喏應命而去,果然以三十萬銀絹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