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階級鬥爭的內戰:戰略需要還是“左”傾過激行為?(第2/16頁)

論證和指示

黨的文件和延安電台大致說的是一回事,但有兩個例外。文件更為復雜地表達土改和農民積極參與戰爭的關系。還有,文件中經常使用“必須”和“應該”的字眼,使人很難確定哪裏是指令的結束,哪裏是成果匯報的開始。

任務

中國共產黨所開展的作戰方式家喻戶曉。1945年之後,共產黨依舊依靠群眾形成廣泛的聯絡網,以支持他們的軍事行動,雖然這種形式的遊擊戰在1945—1949年期間所起的作用已經遠不如抗日戰爭期間重要了。實際上所有關於土改和農民參與“自衛反擊作戰”之間的關系的報道都來自被進犯的政府軍隊威脅的地區。在這樣的地區,農民參與指的是動員起民眾、保證戰爭所需的糧食和人力的供給。這樣的動員有以下幾點:

1.每個縣組織幾千人,理想狀態是將每2萬到2.5萬人編成一支民兵部隊。民兵扮演著直接支援前線常規部隊的角色;負責站崗放哨,轉移敵人的注意力;對敵人後方的擾亂;駐守新占領的地區,包圍被敵軍占領的小塊領域;協助戰區的老百姓運輸軍用物資,運送傷員,押送戰俘;毀壞或建設地方設施。民兵還負責保護當地黨和政府機構;看守罪犯;鎮壓當地反革命活動;揭露敵軍特務和保證通信線路暢通。

2.當地自衛隊的主要任務是保證將糧食、彈藥和其他軍事物資運送到前線;將繳獲的軍用物資和傷員轉移到後方。在戰區,以村和區為單位成立自衛隊,由縣政府負責總的協調和指揮。在每個村莊,自衛隊負責每戶人力、畜力和物質實力的調查,以及在此基礎上組織軍事運輸隊、擔架隊、騾隊、馬車隊、船隊及其他。所有身體健壯的16歲到55歲之間的男性必須參加這樣的常規軍所需的運輸工作。

3.除了別的工作以外,婦聯負責維持哨崗系統,盤查在村間來往的人。婦女應該做的還有協助急救和護理,發展手工和其他支援作戰的生產以及在征兵期間鼓勵年輕人踴躍報名。

4.熟練工人負責郵路、電話系統以及公路的維護。

5.文工團負責前線和後方的宣傳工作,目的是增進人民對戰爭的理解,從而使他們支持戰爭工作。

6.青聯動員自己的成員從事後方服務工作和參軍。

7.除了土改,村農會還要保證征兵運動的勝利完成,以及及時播種和收割以使得收成最大化。

8.最後,戰區所有居民需要遵守前線軍隊和當地政治幹部下達的下列命令:維修防禦工事,推平障礙墻、戰壕和碉堡,救助傷員,自願報告敵方特務的行動,及諸如此類的行為。[120]

延安電台用直接的語言描述了土改和農民執行這些戰時工作之間的關系。電台把物質上的動機和害怕遭到報復作為農民政治覺悟提升和他們後來支持共產黨作戰的主要解釋。但是,不管毛有關窮人由於獲得物質利益的回報作為“支持”共產黨的說法有多麽正確,它不一定能推出窮人將自然而然地給共產黨所需要的各種軍事支持。其中因果的關系並非那麽直接,結果也不是輕易可以取得的。

盡管延安電台所持的觀點與以上的結論相反,從黨內報告和指示中包含著證明該結論的四個基本理由:(1)農民有根深蒂固的思想,不願意離開土地和家庭參加戰爭,並由於以下原因變得更為復雜和頑固;(2)國民黨1946—1947年對解放區進攻,造成當地巨大的損失;(3)幹部缺少決心;(4)害怕國民黨會回來,以及擔心那些曾被批鬥的地主將伺機報復。

當地的頑抗:幹部與農民

宋任窮,晉冀魯豫邊區軍隊指揮官和政治部副主任,在1947年報告中提到:土改後有一大批解放的農民加入了軍隊,極其顯著地提高了軍隊的階級意識。但他也表達了對軍隊幹部依舊存在的“地主和富農思想”的擔憂。這使得他們在群眾中不可能保持高度的階級意識。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離開農業生產很多年了。

說到“地主和富農思想”的時候,宋特指的是一個由抗日戰爭遺留下來的問題。大多數軍事幹部在那個時期入伍,很多人入伍的主要動機是趕走侵略者保衛家園,或至少對家裏有所裨益。很多這樣的幹部是地主或富農出身。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破壞封建制度,更不要說將他們自己的土地交給農民。幹部們還對地主在抗日戰爭時幫助他們,提供信息,賣給他們急需的商品,藏匿和照顧傷員以及諸如此類的行為記憶猶新。就這樣,老的幹部心中並沒有真正的階級仇恨。相反,很多人甚至同情地主,試圖保護他們。宋稱1945年在冀南,這已經成為成功發動群眾鬥爭的一大障礙了。[121]

對地主的同情不是唯一的問題。冀魯豫的黨領導人潘復生稱,土改為群眾真心響應征兵運動打下了基礎。他的說法似乎被一則報道證實:1947年4月,魯豫邊境沿線12個縣的5萬名左右的年輕人自願參軍。此舉發生在土改和1946年同一地區的征兵運動之間。後者沒能發展成為“大規模群眾運動”。[122]但是潘同志同樣指出當幹部們聽到征兵時,這個消息“讓他們很頭疼”。農民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把他們的年輕人送去走親戚”。幹部的頭疼有幾個理由:[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