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936—1938年“大清洗”(第3/5頁)

其實,拉狄克的說法與斯大林自己發表在1918年11月10日《真理報》上的文章所說的完全一致,但後來(1934年)出版的斯大林著作《十月革命》該文有關段落被刪除了。在那篇文章裏斯大林指出,組織起義的實際工作都是在彼得堡蘇維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導下進行的。起義成功後他又領導擊退了彼得·克拉斯諾夫將軍(1869—1947)指揮的哥薩克及其他仍然忠於臨時政府的部隊的反撲,還和列寧一起,挫敗了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等人讓其他政黨與布爾什維克分享權力的企圖。

16人均被判處死刑,並且在審判結束的第二天即執行。實際上第一次審判的受害者不是16人而是17人,因為1922年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長期擔任蘇聯工會領導人的米哈伊爾·托姆斯基(1880—1936)得知自己受到牽連以後,為了不被逮捕和審判,8月22日自殺身亡。

第二次審判(1937年1月)也稱“17人審判”,因為受審的是拉狄克、格奧爾基·皮達可夫(1890—1937)、格裏戈裏·索科爾尼可夫(1888—1939)等17人。其中13人被判處死刑並且在1月30日執行,4人、包括拉狄克和索科爾尼可夫被判勞役,但不久這兩人都死在勞改營裏。後來的調査表明,他們也是按照內務部命令被殺害的。

拉狄克出生在烏克蘭利沃夫(當時屬於波蘭)一個猶太人家庭,原名卡羅爾·索貝爾松(Karol Sobelsohn),早年在波蘭、德國從事革命活動,十月革命後回到俄羅斯,任副外交人民委員,後來在共產國際負責德國事務。1925年任專門為中國人舉辦的中山大學的教務長,因為反對斯大林“社會主義在一國勝利”的理論並且參加一系列反對斯大林的活動,1927年5月被解除職務。除與托洛茨基有關外,他還和季諾維也夫有牽連,所以先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托波爾斯克,後被判刑,1939年死在勞改營中。當時宣布他是因為與其他勞改犯鬥毆致死,但後來的調査證明實際上是被貝利亞秘密處死的。在中山大學期間他的副手是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巴威爾·米夫(1901—1939),也是猶太人,1937年12月11日被捕,1938年11月10日被處死。

第三次審判(1938年3月)也稱“21人審判”,是最有名的一次。涉及的重要人物最多:

尼古拉·布哈林(1888—1938),聯共(布)著名思想家、理論家、經濟學家,1919年3月當選中央政治局沒有選舉權的委員,1924年6月起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由於在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等諸多問題上與斯大林有嚴重分歧,1928年受到批判,第二年被解除中央政治局委員和《真理報》主編職務,1937年被開除出黨。

阿列克謝·李可夫(1881—1938),1922年4月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十月革命後成立“人民委員會”,列寧任主席,李可夫任內務人民委員(即內務部長)。1923年3月列寧病重,他和加米涅夫被選為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列寧逝世後,他同時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和俄羅斯加盟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1930年12月19日被莫洛托夫取代,兩天後被開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至1937年任交通人民委員,1937年2月17日被捕,1938年3月和布哈林等人一起被處死。

尼古拉·克列斯廷斯基(1883—1938),從1919年3月起就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十月革命後任駐德大使。

克裏斯汀·拉科夫斯基(1873—1941),保加利亞人,曾在多個國家從事革命活動,蘇聯與英、法建交後,先後擔任駐兩國大使。

阿爾卡第·羅森戈爾茨(1889—1938),曾任蘇聯外貿人民委員。

弗拉基米爾·伊凡諾夫(1893—1938),曾任聯共(布)烏茲別克中央第一書記、蘇聯森林工業人民委員。

米哈伊爾·切爾諾夫(1891—1938),曾任蘇聯農業人民委員。

格裏戈裏·格裏尼科(1890—1938),1930—1937年任蘇聯財政人民委員。他的前任尼古拉·布呂哈諾夫(1878—1938),也於1938年2月3日被捕並被判處死刑,9月1日執行。

瓦西裏·薩蘭戈維奇(1897—1938),曾任聯共(布)白俄羅斯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21人裏有一個人最特別,那就是此前一直掌管“大清洗”的內務人民委員根裏赫·雅戈達。他是一個猶太人,其貌不揚,十月革命後加入全俄肅反委員會(“契卡”),1923年9月成為捷爾任斯基的第二助手。第一助手明仁斯基和捷爾任斯基一樣是波蘭裔猶太人(波蘭語名字Wiaczesław Mężyński),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法律系(1898年),能流利地說10種以上語言,包括亞洲的漢語、朝鮮語、土耳其語和波斯語。如果不是“革命”,他很可能成為一位卓有成就的學者。1934年5月10日明仁斯基去世,兩個月後(7月10日)雅戈達被任命為蘇聯內務人民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