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慕尼黑協定》:被出賣的不僅僅是捷克(第3/3頁)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發動對波蘭的侵略,稱“進軍波蘭”,在軍隊內沒有遇到什麽反對,因為大多數普魯士軍人與塞克特類似,對波蘭持仇視甚至敵對態度。不少人的家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波蘭復國以後變成波蘭領土,難免有中國人所說“還鄉團”的意識。

希特勒動用了他的絕大部分兵力進攻波蘭,完全不顧自己的西部邊界,稱得上“膽大包天”。然而,普魯士將軍們卻沒有再提出異議,因為他們已經相信“元首”的判斷不會錯。前三次“賭博”(進軍萊茵蘭、吞並奧地利和拿下捷克)他都中了“頭彩”,自然沒有理由認為這一次他不會成功。果然,盡管英、法兩國以及大英帝國所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南非聯邦隨即對德宣戰,聲勢不小,但都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采取任何實際行動,真正是“西線無戰事”,美國則繼續“中立”,這讓希特勒可以放心地全力以赴進攻波蘭。正是西方大國那些對他一再姑息遷就的政治家,讓普魯士將軍們不得不信服希特勒。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擁有200萬兵力,據稱在歐洲僅次於英、法、德、蘇而排名第五的波蘭軍隊竟不堪一擊。盡管一些部隊抵抗得十分頑強,甚至演出了以騎兵血肉之軀和德軍坦克拼搏的壯烈場面,但都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指揮與配合。尤其是開戰僅四天,波蘭政府就拋下自己的軍隊與人民逃離華沙,先逃到羅馬尼亞,後逃往法國,在那裏建立起流亡政府。然而不到一年,法國也戰敗投降,於是再次流亡到英國。不到一個月,華沙電台就停止播放波蘭國歌。10月5日,希特勒在華沙檢閱了他的得勝之師。

1939年10月5日,希特勒在華沙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