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慕尼黑協定》:被出賣的不僅僅是捷克(第2/3頁)

為了抗議希特勒一意孤行發動戰爭的政策,1938年8月18日貝克辭去陸軍參謀總長職務,繼任的是他原來的副手哈爾德。但是,下野後的貝克並沒有閑著。他積極參與了反對希特勒的活動,並且成為其核心人物。這一批普魯士軍人計劃在希特勒下令進攻捷克的時候逮捕他,把他送上法庭,指控他把德國投入戰爭。計劃由第3軍區(即柏林軍區)司令官埃爾文·馮·維茨勒本將軍(Erwin von Witzleben,1881—1944)執行這項任務,駐防波茨坦的第23步兵師師長瓦爾特·馮·布洛克多夫-阿列菲爾德將軍(Walter Graf von Brockdorff-Ahlefeldt,1887—1943)配合,赫普納中將的一個坦克師準備對付黨衛隊。還派了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將軍(Eward von Kleist,1881-1954)去倫敦,秘密會見英國外交大臣的首席顧問羅伯特·範西塔特爵士(Sir Robert Vansittart,1881—1957)。還有那時在野的丘吉爾,告訴他們希特勒正準備進攻捷克,而德國陸軍總參謀部是反對此事的。如果英國堅決反對希特勒的侵略行為,總參謀部將采取決定性的行動來阻止它。但是,如果英國繼續姑息遷就希特勒,那就是拆他們的台。丘吉爾馬上寫了一封信讓克萊斯特帶回德國,表示他相信德國進攻捷克將會引發世界大戰。

我像1914年7月底一樣確信,英國將同法國一起出兵,……我祈求諸位,千萬不要在這一點上有所誤信。

然而,當範西塔特向外交大臣和首相報告以後,卻沒能改變他們對希特勒的態度。在柏林,繼任陸軍參謀總長的哈爾德將軍也贊成貝克等人的計劃,曾派人與英國有關方面接觸。德國外交部裏參與這一秘密行動的人還利用自己工作上的便利與英國聯系,尋求他們的支持。然而,所有這些努力都沒能改變張伯倫姑息遷就希特勒的政策。

9月28日,維茨勒本將軍來到總參謀長哈爾德的辦公室,準備接受執行原定計劃的命令。但就在這個時候,傳來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理要來德國與希特勒會晤的消息,情況完全變了,希特勒已經無須動武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將軍們也就失去指控他把德國投入戰爭的理由。戰後哈爾德在紐倫堡審判時說:“由於發生了這一情況,采取行動的全部基礎已經消失。……只能等待新的機會到來。”

戰後美國人夏伊勒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裏批評說:“把自己的無能諉過於外國人,正是德國人的弱點。”還說:(英國的首相和外交大臣、法國的總理和外交部長)“沒有十分認真地看待德國內部有一批將軍和文官準備‘謀反’的消息,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原諒的。”這樣的看法是否正確?讀者當不難做出判斷。別忘了,當時在英國,而且就在張伯倫自己的保守黨內部,以丘吉爾為代表的一些人,包括外交大臣首席顧問範西塔特爵士,已經多次提出不要一味遷就希特勒。就連丘吉爾,恐怕也不相信英、法兩國會繼續那樣做,否則就無法理解他為什麽要在給德國人的信上表示確信英國將會和法國一起出兵。德國人確實像丘吉爾所“祈求”的那樣沒有“誤信”,然而,他“像1914年7月底一樣確信”的英、法兩國出兵,卻沒有成為事實。

被美國記者夏伊勒批評“無能”的那些德國人,仍然繼續反對希特勒的秘密行動。貝克將軍是後來1944年7月20日謀刺希特勒事件的主謀之一,失敗後被捕並被立即處死。克萊斯特將軍也被捕,藏在家鄉的丘吉爾信件被蓋世太保搜出,成為他的重要罪證,1945年4月16日被處死。維茨勒本在法國戰役後晉升為元帥,後來是“720事件”的主謀之一,預定推翻希特勒後由他擔任國防部長。事發後同樣被捕,被判處死刑並且以絞刑方式在柏林北郊的鯿魚湖監獄(Strafanstalt Plötzensee)執行。

根據當時德、意與英、法之間軍事力量的對比,應該說,貝克將軍和其他普魯士將軍的看法並非沒有道理。問題在於他們只是純粹從軍事角度考慮,而軍事從來都是為政治服務並且為政治左右的,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那樣的政治賭徒就比軍事專家高明了。

上面所說蘇台德危機中“趁火打劫”的鄰居,是波蘭和匈牙利。波蘭“助桀為虐”,確實分到了一杯羹,但它很快就高興不起來了。其實,如果沒有忘記歷史,波蘭本來應該十分清楚,德國甚至不會像對待中東歐其他國家那樣對待自己。歷史上它曾經三次(1772年、1793年和1795年)被普魯士、奧地利和沙俄瓜分,後一次且亡了國。拿破侖打敗普魯士以後建立的“華沙公國”,也隨著拿破侖的失敗而在1815年維也納和會上被普魯士和沙俄瓜分。波蘭歷史上曾經三次被瓜分的說法並不正確,實際上它是四次被瓜分,兩次亡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