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誰炮制了“隆美爾神話”(第4/6頁)

意大利坦克就更差了,它原來只有L3/33、L3/35兩種“小坦克”。意大利坦克型號以分數形式表示,分子中的字母表示車型(L輕型、M中型、P重型,相當於英語heavy的意大利語詞是pesante),其後的數字表示車重(噸)。分母表示開始生產的年份,如33即1933年。L3/33實際上僅重2.7噸,L3/35也才3.2噸,都只裝備機槍而沒有火炮。意大利第一種中型坦克是1939年開始生產的M11/39,火炮口徑僅37毫米,而且橫向轉動範圍僅15度。總共生產了100輛,其中72輛投入北非戰場。後來改進的M13/40型是意大利軍隊使用得最多的型號,重13.5噸,火炮口徑47毫米。車速很慢,公路上行駛最高也只達每小時32公裏。這兩種坦克以及1942年開始生產的M15/42型(重15.5噸,總共只生產了118輛),按一般標準都只能算輕型坦克。二戰期間意大利生產的唯一重型坦克是P26/40型,重26噸,也只相當於一般的中型坦克。那時其他國家的坦克裝甲都已經改用焊接技術連接,而包括P26/40型在內的意大利坦克還使用鉚釘連接。

兩個戰役更不能相比的是它們對戰爭全局的影響,阿拉曼戰役只是一個次要戰場上局部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才是主戰場上事關“二戰”全局的轉折點。說阿拉曼只是一個次要戰場,是因為北非對納粹德國並不重要,希特勒是為了幫他那志大才疏的夥伴墨索裏尼一把才出兵北非的。從19世紀末開始,意大利就一直想稱霸地中海地區。1940年9月,意大利借德軍、法國戰役大敗英法軍隊之機,派兵進攻英國殖民地埃及,10月又進攻希臘。但意大利軍隊的戰鬥力實在差得出奇,很快就被希臘軍隊打敗。接著,英軍又打敗了進攻埃及的意大利軍隊,並攻占了與埃及相鄰的意大利北非殖民地昔蘭尼加(Cyrenaica),即利比亞東部。“二戰”期間丘吉爾所說的英軍,包括大量殖民地軍隊(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和印度),但高級指揮官通常都是英國人。墨索裏尼請求希特勒支援,希特勒派出的德國遠征軍1941年2月到達利比亞。起初僅為團級規模,後來擴建成第5輕裝師(5. leichte Division),隆美爾任師長。在“師”(Division)前面加了形容詞“輕”(leicht),意思與人們熟悉的“加強營”、“加強連”正好相反,指其人員和武器裝備都沒有達到通常“師”的規格。這個師名為“坦克師”,其實所屬部隊只有一個坦克團。後來雖然擴大、發展成“德國非洲軍”,主要力量也僅為第15坦克師和由第5輕裝師改編成的第21坦克師。“非洲軍”只是一個“軍”,不是“集團軍”,更遠非“集群”,而且它並不是原來就成建制的部隊,而是由先後派往北非的一些小部隊拼湊起來的。裝備的坦克也多數是比較老的“Panzer Ⅱ”輕型坦克(重7.2噸,火炮口徑僅20毫米)和“Panzer Ⅲ”中型坦克(重23噸,火炮口徑37或50毫米),新的只有“Panzer Ⅳ”中型坦克(重25噸,火炮口徑75毫米),沒有“二戰”期間德國最著名的“豹式”(Panther,重44.8噸,火炮口徑75毫米)和“虎式”坦克(Tiger I,重57噸,火炮口徑88毫米),因為那兩種坦克是專為對付蘇聯T-34坦克設計制造的。

阿拉曼戰役不但不能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相比,也不能和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島戰役相比。那次海戰,日本聯合艦隊四艘航空母艦(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和飛龍號)全部被擊沉,而美國海軍只損失了一艘約克城號(USS Yorktown,CV-5)。日本海軍喪失了主動進攻能力,太平洋戰場形勢就此逆轉。

丘吉爾擡高阿拉曼戰役地位的一個重要辦法,就是大捧德軍統帥隆美爾,給他送上“沙漠之狐”的稱號。丘吉爾是用捧高對手的辦法表明自己更高明。所以在炮制“隆美爾神話”上,丘吉爾與希特勒這兩個對手卻是配合默契。隆美爾是希特勒提拔最快的德軍軍官,1940年法國戰役他還只是少將,1942年6月22日便晉升為元帥。

1936年4月20日希特勒47歲生日那一天,第一次有德軍將領晉升元帥,獲此殊榮的是陸軍總司令維爾納·馮·布隆別格(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1878—1946)。

1938年2月4日,納粹第二號人物赫爾曼·戈林(Hermann Göring,1893—1946)成為第三帝國第二個獲授元帥軍銜的人。

1940年法國戰役大獲全勝,7月19日希特勒一次就下令晉升費多爾·馮·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等12名將軍為元帥,同時將戈林晉升為新設的“帝國元帥”。到此時為止,獲該軍銜的再無別人。

1940年10月31日,授予84歲高齡的原奧匈帝國陸軍元帥愛德華·馮·柏姆-厄爾默利男爵(Eduard Freiherr von Böhm-Ermolli,1856—1941)榮譽元帥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