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西線無戰事”:歐洲第二戰場始末

丘吉爾極力擡高阿拉曼戰役的地位,當然是為了表明大英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蘇聯、美國一樣起了重要作用,而他還有一個更加具體的目的,就是為英國(還有美國)一再拖延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尋找說辭。

1941年6月22日淩晨,納粹德國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在世界各國領導人裏,丘吉爾是最快做出反應的人。那天早上剛醒來,秘書就告訴他:“德國已經進攻蘇聯。”他只說了一句:“通知英國廣播公司,今晚9時我將發表廣播講話。”他親自準備講稿,晚上8點47分定稿,9點開始對英國、對全世界廣播。作為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許多講話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那天的講話給人留下的印象無疑是最深刻的:

過去二十五年裏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我並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與正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情景對照,這一切都黯然失色了。

我們只有一個宗旨,一個唯一的、不可改變的目標。我們決心消滅希特勒,以及納粹制度的一切痕跡。……任何對納粹帝國作戰的個人或者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任何跟著希特勒走的個人或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

我們將給俄國和俄國人民我們能夠給予的一切援助。

講話還指出,希特勒德國進攻蘇聯“只不過是企圖進攻不列顛群島的前奏”,“蘇聯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也是美國的危難”。英國和美國的命運也將取決於蘇聯戰場事態的發展。當天上午他就讓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Robert Anthony Eden,1897—1977)召見蘇聯駐英大使伊凡·麥斯基(1884-1975),通知他英國政府準備給蘇聯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英國空軍將積極進行空戰,吸引東線一部分德國空軍,從而減輕對蘇軍的壓力。

不過,納粹德國進攻蘇聯,也讓英國人普遍松了一口氣。6月27日,丘吉爾戰時內閣重要成員威廉·比弗布魯克男爵(William Maxwell Aitken,1st Baron Beaverbrook,1879—1964)會見蘇聯駐英大使麥斯基時便說,德國已經從法國撤走幾乎所有空軍,只留下少量梅塞施密特Bf 109戰鬥機(Messerschmitt Bf 109)和完全沒有經驗的飛行員,表明它已經不會主動空襲英國,留下少量飛機只是為了防備英國空軍的空襲。在解決蘇聯問題之前,德國橫渡海峽進攻英國的“海獅行動”(Unternehmen Seelöwe)也不可能付諸實施。

“二戰”期間積極主張開辟第二戰場的比弗布魯克爵士。比弗布魯克出生在當時還是大英帝國自治領的加拿大新布倫瑞克省,本名“William Maxwell Aitken”,1917年獲封“第一代比弗布魯克男爵”,所以通常只以他的爵名相稱。鑒於空戰的重要性,1940年5月丘吉爾專門設立了一個“飛機生產部”(Ministry of Aircraft Production),負責飛機(主要是軍用飛機)的生產,比弗布魯克被任命為首任大臣。一年後改主1939年設立的“供應部”(Ministry of Supply),負責陸海空三軍武器裝備的供應。後來,“飛機生產部”也並入“供應部”,比弗布魯克的職務大概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總裝備都部長”。在當時形勢下,軍備生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美國《時代雜志》曾經選他為封面人物。

這時英國人最擔心的是蘇聯能抵抗多久。6月22日上午甫一知悉德國進攻蘇聯,丘吉爾就和他的幾個重要閣僚討論了這個問題,只有比弗布魯克一個人表示樂觀,表示“堅信俄國人的力量和他們的抵抗能力”,其他人都不看好蘇聯。被緊急召回商討此事的英國駐蘇大使斯塔福·克裏普斯(Richard Stafford Cripps,1889—1952)更描繪了一幅極其黯淡的畫面,說俄國不可能經受住德國“閃電戰”的打擊,將遭到與法國同樣的命運。他如此悲觀是有原因的,在德國進攻蘇聯的前幾天,他已經向倫敦報告過駐莫斯科各國外交官的看法,大多數人認為戰爭一旦爆發,俄國能堅持的時間將不是以月而是以星期計。不少人估計,三四個星期以後基輔、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就將落入德國人之手。時任帝國陸軍參謀長的約翰·迪爾將軍(John Greer Dill,1881—1944)稍微樂觀一些,但也承認:“多於六或七個星期的估計是不恰當的。”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可以看出,當時即便是丘吉爾也認為蘇聯的抵抗不可能長久,但他認為只要蘇聯能堅持到冬季到來,就能為英國人贏得寶貴的喘息時間,為爾後抗禦德國實施“海獅行動”做好準備。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最初幾天,他對支援蘇聯表現出異常積極的態度。6月27日比弗布魯克會見麥斯基,告訴他英國政府“準備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減輕德國對蘇聯的壓力”,具體計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