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二戰”天平上的諾曼底戰役與突出部戰役

諾曼底登陸戰是丘吉爾(以及西方)極力宣傳的一大戰役。如果把它放在“二戰”的天平上衡量一下,它的重要性究竟如何呢?

從1940年7月法國戰役結束到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近4年時間歐洲大陸一直是“西線無戰事”,納粹德國精銳部隊全部投入到蘇聯戰場,留在西歐、北歐、東南歐廣大地區充當“占領軍”的只是二流部隊,或者在蘇聯戰場受到重創撤下來進行休整、補充的部隊,就連防守英吉利海峽、後來成為盟軍諾曼底登陸對手的部隊也不例外。當時擔任德軍西線司令部作戰部長的博多·齊默曼中將在他的《法國戰役》一文中便承認: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實際上西線軍隊中所有強壯的士兵和補給都不斷地被運到東線去了,結果西線的兵力和戰術部署完全成了東拼西湊的大雜燴。可以十分坦率地說,那裏的指揮官、部隊以及裝備都是二流的。從1943年起,西線軍隊的基本力量只是一些用陳舊武器裝備起來的超齡士兵。

齊默曼這篇題為《法國戰役》的文章,所指的是1944年從諾曼底登陸開始的法國戰役,並不是“二戰”開始德國入侵法國的那次戰役。他指出,所謂德軍“大西洋壁壘”,大部分火炮,以及地雷甚至鐵絲網,都是從齊格菲防線拆下運過來的。而齊格菲防線是“二戰”開始前德國準備對捷克、波蘭動武時為防備法國履行與捷、波兩國簽訂的條約從西面發起進攻而沿萊茵河修建的一條防線,始終沒有使用過。直到現在,西方不少人仍然堅持說當年遲遲不開辟第二戰場有種種理由,但齊默曼等德國將領說得很清楚:“如果1943年在西線任何地方發生大規模進攻,德國確實沒有足夠的部隊應付。”他說的是實情,西線德軍總司令長期由隆德施泰特元帥擔任,當時他已年近古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兵分兩路,他負責南路進攻。1940年德國進攻法國,他是主力部隊Α集群的司令官,指揮了最重要的從阿登山地突破的軍事行動。1941年希特勒以北、中、南三個集群進攻蘇聯,他指揮南集群。不過到11月就因反對希特勒冬季作戰計劃而退役。第二年7月又被征召重披戰袍,出任已經整整兩年無戰事的西線德軍總司令。到1944年6月盟軍諾曼底登陸,他又過了將近兩年的太平日子。德軍在蘇聯戰場的失利全都與他無關,這使他成為德國軍隊裏唯一未打過敗仗的“福將”。

隆德施泰特防守的地區,在大西洋方面長達1,700海裏(超過3,000公裏),在地中海方面還有300海裏,他的部隊卻只有50個師,而且其中大約一半是新組建尚在訓練的新兵師,或者在蘇聯戰場受到重創撤下來進行休整、補充的師。為此他一再要求希特勒派兵增援,並且要派“真正的作戰部隊”。但是希特勒哪裏還有“真正的作戰部隊”可派?不過1943年年底希特勒還是派了當時已晉升為元帥的隆美爾參與西線指揮。1944年年初西線德軍分成兩個集團,分別由隆美爾和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大將(Jobannes Blaskowitz,1883—1948)指揮,隆美爾指揮的B集團負責從荷蘭到布列塔尼半島以南盧瓦爾河,布拉斯科維茨指揮的G集團負責比斯開灣和法國南面地中海地區。

由於在蘇聯戰場上三年以來傷亡慘重,納粹德國已經到了兵員枯竭的地步,不得不采取幾近“竭澤而漁”的辦法來補充兵員。50—60歲的長者和15—18歲的未成年人都被征召入伍,後被盟軍俘虜的德軍士兵裏便有不少“娃娃兵”。希特勒還不顧裝備部長阿爾伯特·斯佩爾(Berthold Konrad Hermann Albert Speer,1905-1981)的強烈反對,大量征召對軍工生產至關重要的技術工人入伍。負責新兵訓練的“後備軍”,不少軍官是受傷致殘不能再上前線的人。

被盟軍俘虜的德國“娃娃兵”(德國中學歷史教科書)

德軍將領自己也承認,1943年西線德軍就已經“完全成了東拼西湊的大雜燴。……那裏的指揮官、部隊以及裝備都是二流的”。到1944年諾曼底登陸時就更差了,齊默曼在文章中告訴我們,聽起來有一點像是說笑話,西線德軍第70師竟然是由患胃病、需要特殊飲食的人組成。還有一個營,完全由患耳疾的人組成。有一段防線由於地形復雜,被認為不大可能被盟軍選作主要攻擊點,派駐的竟是以自行車為交通工具的第30機動旅。——不過這些部隊後來在與盟軍作戰時仍然打得十分頑強。

毫無疑問,諾曼底登陸是美、英等西方盟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個戰役,但即使是這一仗,他們面對的德國軍隊從數量(約38萬)到質量也都遠遠不能和蘇聯戰場上的德軍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