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二戰”天平上的諾曼底戰役與突出部戰役(第2/2頁)

說到海空軍力量,這時的德軍就更是強弩之末了。按照隆德施泰特元帥的描述,“海軍只有幾艘摩托艇和兩三個魚雷快艇縱隊,而潛水艇則因為英吉利海峽太淺而無法正常活動”。

再看空軍。從1939年對波蘭發動“閃電戰”開始,德軍一向是以大規模轟炸拉開進攻序幕的。到諾曼底戰役時,德國空軍力量早已在蘇聯戰場上消耗殆盡,不但沒有“還手之力”,連“招架之功”也沒有了。飛機生產趕不上戰場損失自然是一個重要原因,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經嚴格訓練並且有實戰經驗的飛行員大量傷亡,新飛行員的培訓、補充跟不上。我在哥廷根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是在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漢斯·韋德波爾教授後來一直與我保持聯系,他便告訴我,“二戰”末期正讀大學的他也被征召入伍,接受飛行員而且是戰鬥機飛行員的訓練。德國空軍飛行員訓練素以嚴格著稱,但到他接受訓練的時候,由於燃料供應緊張,已經大打折扣。訓練不足導致飛行員素質低下,戰鬥力大不如前,導致戰鬥減員大大增加。而這反過來又要求更快、更多地補充新飛行員,形成惡性循環。幸運的是,他的訓練尚未完成,戰爭就結束了,戰後他得以重進大學學習。聯邦德國新一代科學技術人才中的不少人都有與他類似的經歷。

2009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攝制了一部五集紀錄片《二戰中的指揮官》,獲得美國“2010年度歷史締造者獎·最佳創新影片獎”。它把阿拉曼、突出部之役與中途島戰役、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一起列為“二戰”五個關鍵戰役。前面已經說到阿拉曼戰役,這裏只簡單說說1944年12月16日至1945年1月25日的突出部戰役(Battle of the Bulge,德國稱Ardennenoffensive,阿登進攻戰)。丘吉爾說它“無疑是這次戰爭中美國最偉大的戰役,我並且相信,它也將是美國最有名的一次勝利”。然而,實際上那只不過是納粹覆亡前垂死掙紮的一個小插曲,即使獲勝也只能延緩它的覆亡。按照西方的數字,是役美軍損失約89,500人,其中戰死19,000人,受傷47,500人,另有23,000人被俘或失蹤(主要屬106步兵師、第28步兵師和第7裝甲師)。其中第106步兵師在戰鬥打響的第二天就有約8,000人繳械做了俘虜,他們應該還不到彈盡糧竭的程度。這讓由曾經成功營救被囚禁墨索裏尼的奧托·斯科爾茲尼(Otto Skorzeny,1908—1975)指揮的德軍第150裝甲師得以穿著美式軍裝,駕駛繳獲的美軍坦克和吉普車,偽裝成美軍,企圖偷襲美軍司令部,所幸未能得逞。英軍損失約1,400人,其中戰死200人,受傷和失蹤1,200人。德軍損失(包括戰死、受傷、失蹤和被俘)在67,000人至10萬人之間。

德國給出的數字比較具體:

那確實是美軍整個“二戰”中損失最慘重的一次,但雙方數字若放在蘇聯戰場,就只能算“小菜一碟”。這場戰役的真正意義在於對戰後歐洲格局的影響,即令德軍獲勝,仍然改變不了納粹德國最終覆亡的命運,但那會阻滯英美軍隊往東推進,結果將是有更多德國領土被蘇軍解放,與美軍會師就不是易北河而是德國中部甚至萊茵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