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告子辯性(四)(第3/3頁)

這個修正過的大同概念,墨家的滋味更重,尤其是“各盡所能、人人兼愛、每個人從事的都是自己所喜歡的出於興趣的工作、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內容,更是這些年墨家在泗上宣傳的現實和未來的總結。

而“事其所喜”這句話,更是對於剛才人性觀的一種加強,現在墨家還擔著“無父禽獸”的罵名,那些頗有兼愛想法的大同理念,是二百年後的儒生認可的大同,卻是現在的儒生所反對的“禽獸”。

那儒生聞言,仿佛是一個老鼠落入到了開水當中,驚聲尖叫道:“放屁!放屁!大放其屁,臭不可聞,禍亂天下,當誅!”

“若滿足人的需求就是人性,那不是天下要大亂?”

“農夫求利,就要悖禮,想要耕種自己的土地,不再去公田勞作;擁有百裏封地的封君求利,就會想辦法作亂從而有千裏的封地;擁有千裏封地的封君求利,就會想辦法作亂從而有一國的封地。”

“人心求利,正是天下大亂的根源。你們墨家居然說求利就是義,求利就是人性,並且要順導人性,這不是要讓天下大亂是在幹什麽?”

“人性如果是這樣,並且你們鼓勵什麽解放人性,那豈不是人人廝殺,天下混亂,血流漂杵……”

告子駁斥道:“你的話簡直可笑。”

“神農氏之前,天下無人會耕作,神農氏參悟天志,以馴化五谷,教會人們種植,從而滿足人們吃的需求。”

“有巢氏之前,天下沒有房屋,人們寒冷,有巢氏參悟天志,為了避雨和躲避野獸的需求,從而使得天下有了房屋。”

“燧人氏之前,天下不知用火,人們茹毛飲血,燧人氏參悟天志,為了使得人們吃上更好吃的肉的需求,從而使得天下有火。”

“至於現在,因為民眾需求灌溉,所以開挖河道,所以有了火藥爆破法,從而節省了人力。”

“因為礦井需要抽水,所以制械所為了滿足這個需求,而做出了燒煤運轉的機械,從而滿足了需求。”

“人對需求的滿足、和對需求的不斷提升和改變,是天下進步的根源,這正是人性的原因啊。”

“善惡,是人們分出了善惡,然後根據行為來判斷的。我為了吃飽,我努力勞作,耕種自己的土地,收獲糧食,我為了滿足我的人性,我有錯嗎?”

“我為了吃飯,我去偷盜別人的財物,我當然有錯。可你能說人性就是錯的嗎?”

那儒生大罵道:“如果需求就是人性,那麽天下就要大亂。所以需求不能夠是人性!”

告子大笑道:“這就像是太陽從東邊升起,在西邊落下一樣,這是道法自然,這是不可更改的天志。不是你說它存在它就存在,你說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的。”

“認識到人性的存在,並且利用人性,從而大利天下,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豈不聞上古之時,大禹治水之事?”

“禹父鯀,不知道天道天志,從而堵塞水流,導致天下大亂,人或為魚鱉,禍害天下,這正是因為鯀不能夠知曉天志的緣故。”

“而禹聖,則知曉天道,知道順引著水流,從而大利天下。”

“那麽,人性本身無善無惡,和水本身向下流也是無善無惡,又有什麽分別的?不去逃避而去認識人性,那就是大禹,可以借助這個天地間不可更改的道,來有利於天下;去逃避甚至根本不知道人性,甚至認為人性本善,那就是鯀,會導致天下大害!”

“太陽夏天熱而冬天冷,無善無惡。可是有人卻在夏天穿著棉襖,卻在冬天光著身子,然後咒罵太陽惡毒,這難道不是可笑的嗎?”

下首的許多儒生已經開始低頭沉思,台上的那名儒生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該怎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