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渾然應答 道盡糊塗(第3/4頁)

項羽召集眾將,告訴他們:懷王是我家項梁所立。三年反秦,懷王沒有任何功勞,他怎麽能夠主持盟約(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真正打江山的是你們大家和我(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乃佯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項羽講的是實話,但是在操作上不夠謹慎,因為懷王是殺不得的。殺了懷王,就是以臣弑君,就給了政治對手一面正義的旗幟,而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極大的被動。

劉邦的目的是做大漢皇帝,他與項羽一樣不能容忍懷王淩駕於自己之上。所以,項羽不殺懷王,劉邦將來也必然會除掉懷王。項羽率先除掉懷王,做了劉邦未來要做的事,又給了劉邦一個討伐項羽的最好借口,這是項羽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誤!

公元前205年三月,劉邦第一次出關到達洛陽,新城(今河南偃師)三老董公(負責教育的鄉官)建議劉邦為義帝發喪,公開討伐項羽。劉邦接受了這個建議,為義帝發喪,還脫掉衣袖放聲大哭(漢王聞之,袒而大哭)。

劉邦不但為義帝發喪,還整整為義帝哭祭了三天,並派使者遍告天下諸侯:義帝是天下的共主,如今項羽先則流放義帝,繼則將義帝殺害,這是大逆無道之舉(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希望天下的諸侯能夠與我一道討伐誅殺義帝的逆賊(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誅殺義帝,成為項羽在政治上陷於被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成為劉邦在政治上打擊項羽的一面正義的旗幟。

迷信武力迷信武力是項羽政治幼稚的第三個表現。

項羽迷信武力有其客觀基礎,就是項羽個人的勇猛善戰。項羽在垓下被圍之時唱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該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力能拔山,豪氣蓋世,但是,戰局對我如此不利,連一生追隨我轉戰的寶馬也不願再跑了。寶馬不願再跑了怎麽辦?虞啊虞啊,我怎麽安排你?這首歌充滿了英雄末路的萬緒悲涼,與劉邦的《大風歌》同樣有名。其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七個字表達了項羽對自己武力的肯定,這是項羽迷信武力的基礎。

項羽迷信武力,不懂得軍事是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軍事並非目的。因此,不講政治策略,暴虐濫殺,絕對不可取。

項羽起兵不久,攻打襄城(今河南襄城),久攻不下,攻下來之後,將襄城的成年男子全部活埋(已拔,皆阬之)。

這件屠城之事成了項羽殘暴的第一項指控。

當懷王召集大家商議進兵攻秦之事時,懷王身邊近臣列舉項羽暴虐的案例,即是曾經屠殺了襄城的百姓。

漢元年(前206)四月,項羽分封諸侯歸國,其中齊地分封了三位諸侯王。沒有得到分封的田榮率先在齊地叛亂,拒絕項羽分封的齊王入境,並且殺死膠東王,指示彭越殺濟北王,然後田榮自己獨占了整個三齊之地,也就是整個的山東。

項羽率部平定田榮,田榮敗走平原,平原的百姓殺死了田榮。按理說,如果項羽在田榮死後再對齊地進行一些政治安撫,齊地的叛亂便可徹底平定。但是,項羽卻到處焚燒房屋,殺戮田榮降卒(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逼得齊地百姓紛紛反叛項羽(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榮的弟弟田橫乘機起兵反楚(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

當時,劉邦在關中已經得逞,項羽需要的是迅速平定齊地,抽身對付劉邦。但是由於他迷信武力,一味屠殺,結果身陷齊地戰場,無從抽身(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劉邦趁機坐大坐強,占領整個關中,進而出兵東進,一直打到彭城。

再比如外黃(今河南民權縣)事件。

漢四年,劉邦第二次在項羽猛攻下失守成臯,僅和滕公逃出城,到達韓信所在的河北。劉邦奪走了韓信手下的精兵,並接受了郎中鄭忠的建議,命令劃賈率兵兩萬,幫助彭越在梁地燒楚軍糧。

這一年,項羽面臨起兵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危機。先是韓信攻齊地,接著是龍且軍團被韓信全部殲滅,彭越又南下切斷項羽軍糧道。項羽被迫第二次從成臯前線回來平定彭越之亂。彭越這次出兵,占了十七座城(越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項羽費了好大力氣才攻下外黃。由於攻占外黃傷亡頗多,項羽占領外黃後,曾下令殺戮城中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乃東行擊陳留、外黃,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院之)。但是,這件事卻被外黃縣令一位幕僚的十三歲小孩子制止了。此事說來真怪,這位十三歲的小娃娃,對項羽說:彭越勢力大,外黃抗不住,只能暫時投降彭越,等待大王。現在大王來了,又要將滿城的男人殺光。如果這樣幹,整個外黃以東的這十幾座城,都不敢降項王了(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