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渾然應答 道盡糊塗(第4/4頁)

項羽聽了這位十三歲小孩子的話,認為他講得很有道理,就把原來準備屠殺的外黃男人全放了(項王然其言,乃救外黃當阬者)。

這事一傳開,從外黃到睢陽(今河南商丘)的十幾座城立即都歸順了項羽,項羽迅速平定了彭越占領的梁地(東至睢陽,聞之,皆爭下項王)。

王安石《範增二首》的第二首說:

鄴人七十漫多奇,為漢驅民了不知。

誰合軍中稱亞父,直須推讓外黃兒。

鄴,居鄴,即今安徽桐城。範增是居鄹人,故稱其為“鄴人”。

這首詩說:範增七十多歲,號稱多奇計,實際上他是在為漢王劉邦驅趕百姓。誰說他可以在項羽的軍隊中稱為“亞父”?真應當把遠遠勝過範增的外黃縣令門客的孩子當做項羽的謀士。

這首詩諷刺範增自稱多奇計,實際上並沒有為項羽提過什麽好建議。這位十三歲的外黃少年,就勝過範增。

可見項羽的暴虐雖出自本性,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終沒有遇到一個能夠用正確的策略來引導他的人。範增雖然是項羽的謀士,但是,並沒有完成規勸項羽的任務。所以,王安石寫詩諷刺範增不如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但是,此時已是漢四年的冬十月,離項羽最後敗亡已為期不遠。如果項羽能夠早一點認識到迷信武力是一大過失,可能不會失敗得那麽慘。

綜上所述,項羽的政治幼稚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政治對手缺乏認識;

二是錯殺義帝,使自己陷於政治上的被動;

三是迷信武力,不講政治。

但是,上述三點只是項羽政治幼稚的三個方面,此外,其政治幼稚還有其他的表現;上面所講只是項羽政治上失敗的部分原因,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這一原因給項羽帶來了一系列的厄運,直接導致了項羽的失敗。那麽,這一原因是什麽呢?

請看: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