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漢儒評秦(第3/5頁)

綜觀中國皇帝制度兩千多年的風雲變幻,政變、易代都具有極大的風險,成功率都不高,因為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要皇帝認錯,下罪己詔也極其不易;唯獨大臣們的勸諫是皇帝制度下自我修復的一種最易實施的措施。

大臣失語對任何帝國都是一場災難。因為我們不能要求一位獨斷專行的皇帝時時事事都處理得當,朝議是在常態下修復帝國偏頗的最佳途徑。秦始皇稱帝之後,朝議漸漸成為一種形式,因為,“皇帝”至尊至貴、至高至大,大臣們面對這樣的皇帝還能說什麽,還能做什麽?大臣的失語是皇帝制度的必然。

一個王朝的制度到了大臣們都不敢為它的長遠利益進行評說的程度,這種制度豈不是完全僵化了嗎?它怎麽會有生命力呢?

這一點不僅賈誼看到,早於賈誼的漢初名臣賈山也說過:

秦皇帝居滅絕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養老之義,亡輔弼之臣,亡進誄之士。縱恣行誅,退誹謗之人,殺直諫之士。是以道諛偷合苟容。比其德則賢於堯、舜,課其功則賢於湯、武,天下已潰而莫之告也(《漢書·賈山傳》)。

秦始皇確實不知道他已經把大秦帝國推到死亡線上了!原因是秦始皇已經喪失了自我認識和判斷的能力,他手下的大臣們又不能發表意見。

賈誼認識的局限在於他只看到了大臣的失語,但是,他認識不到大臣失語的原因是什麽。大秦帝國一向不乏有識之士,他們看不出秦始皇晚年的種種過失嗎?如果看出來了為什麽他們不發表言論呢?大臣失語只是一種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什麽呢?

皇帝制度。

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將皇帝置於權力的頂峰,整個國家和全體人民必須絕對服從皇權。這樣,皇帝就高高淩駕於全體百姓與大臣之上,對話的基礎已經不存在。這種制度的設計帶有一種先天性缺陷,它存在一個至尊至貴的塔尖,高高坐在這個塔尖之上的最高統治者不受任何約束。任何制度都不應預設一個不受約束的統治者。沒有誰的屁股摸不得!如果預設了這麽一個最高統治者,它就可能成為這種制度的破壞者。

從歷史上看,秦始皇取代的周王朝,周天子雖然是天下的共主,但是,周天子並沒有直接控制天下的能力,周天子的統治是通過大大小小的諸侯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周天子是通過分權給天下諸侯來治理天下,由於分權,周天子的權力自然受到了限制。

至於商王朝,商代國君極重鬼神,商王的任何行事都要占蔔,求得神的“指示”。因此,神權成為制約王權的一支重要力量,歷代商王也要將權分給鬼神。

商王與周天子都要分權,這是商王、周王和秦始皇最大的不同。

秦始皇創建的皇帝制度與商、周都不同,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從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到地方的郡守縣令,都由皇帝一人任免。大秦帝國雖然也重祭祀,但是,皇帝已經高高淩駕於一切之上,神權相對於皇權也被逼退了。

大臣們面對這樣一個處於至尊地位的皇帝,毫無辦法。國家政事的好與壞全憑皇帝個人的素質和品格。在這種制度之下,要求皇帝個個是明君太困難了。即使是明君,還會有前後的變化。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創造了開元盛世;後期卻貪圖享樂,葬送了大唐江山,也葬送了自己。這類前明後暗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代不乏人。

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葬送了大秦帝國,也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留下了一整套統治模式,成為阻礙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障礙。直到辛亥革命,才最終在形式上終結了皇帝制度。但是,作為一種政治制度的深遠影響,帝王思想的完全清除尚需時間。

第三點,不施仁義。賈誼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秦始皇不施仁義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崇尚法家,二是遵循水德。

大秦帝國顯然沒有盡殺儒生,朝廷中還有儒學博士叔孫通。可是,秦始皇卻非常喜歡韓非那一套法家的獨裁專制理論。所以,法家的專制思想在秦始皇後期逐漸成為他施行獨裁的理論基礎。焚詩書,禁錮思想,都是受法家思想的影響與支配。儒家的仁義完全不適合秦始皇的口味,儒家思想對鞏固專制統治的巨大作用秦始皇完全不能認知。

水德說讓秦始皇認為水德屬冬,崇尚殺伐。所以,嚴刑峻法是水德王朝的特點。這種五德終始的理論嚴重誤導了秦始皇,讓他迷信刑罰。

第四點,盡失民心。賈誼論述大秦帝國盡失民心也是極其中肯的。

賈誼論秦始皇是從大秦帝國的速亡開始,因為大秦的速亡給漢代人的刺激實在太強烈,所以,討論的出發點是秦朝速亡;而討論秦朝的速亡又是以陳勝、吳廣和山東六國力量的對比進行的,因為這最讓賈誼驚嘆不已。秦滅六國勢如破竹,可見,秦國比六國強大得多;但是,強秦卻敗於陳勝、吳廣。難道陳勝、吳廣比六國還要強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