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漢儒評秦(第4/5頁)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鋤耰棘矜,非铦於鈞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

賈誼認為:陳勝的地位遠比六國之君低得多,陳勝軍隊的武器、素質比六國軍隊差得多,至於統兵的將領更趕不上六國的將帥,但是,六國於秦卻敗得一塌糊塗,陳勝於秦卻贏得了天下的群起響應,最終推翻了強大無比的秦帝國。

陳勝面對大秦帝國所表現出來的“強大”讓賈誼驚呆了,所以,《過秦論》兩次拿陳勝與六國對比,而且還專門為陳勝書寫了一段。不過,賈誼筆下的陳勝實在是不堪人目的下三濫: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乏人,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陳勝不是名門望族,地位十分低下,陳勝的才能連中等水平也達不到,陳勝的富有更是無從談起,只是個戍邊的小卒。總之,在賈誼筆下,陳勝是一個“六無”之人:無才,無德無地位;無財,無名,無依靠。但是,他竟然能成大事,豈不怪哉!

陳勝最大的神奇就在於,他這樣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振臂一呼,竟然能造成導致大秦帝國滅亡的全國性民變!一個如此不值一提的陳勝為什麽能夠戰勝強勢的大秦帝國呢?

因為陳勝面對的大秦帝國與六國面對的秦國已完全無法相比。六國面對254的秦國是一個具有堅強核心、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秦國;陳勝面對的大秦帝國卻是一個民心盡失、人人自危、個個欲叛、元氣大傷的大秦帝國。

失不失民心看什麽?看天下百姓對陳勝、吳廣發動民變的反映。陳勝、吳廣因為誤期將被判死刑,因此,在進退維谷的困境中選擇了造反。這場八百人的起兵最終會是什麽結果?陳勝、吳廣自己也不可能有太高的預期。他們是被逼無奈才反的。但是,讓陳勝、吳廣沒有料到的是他們點燃的反秦烈火竟然獲得了天下百姓的群起響應。

為什麽陳勝、吳廣發動的這場民變會讓天下百姓雲集影從呢?關鍵是天下百姓早就對秦國暴政極度不滿了,只差一點火星,就能引發連環大爆炸,就會炸翻整個大秦帝國。陳勝、吳廣就是點燃這場大爆炸的一枚火種。

陳勝、吳廣在商議起兵時曾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陳涉世家》)

劉邦在起兵反秦之初,曾經在沛縣城外向城中射進去一封帛書,告訴沛縣父老:“天下苦秦久矣!”(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一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起兵之後,曾經痛罵酈食其,你這個不懂事理的儒生,“天下同苦秦久矣!”(沛公罵日: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陳勝派往原趙國攻城略地的大將武臣也說過:“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劉邦、陳勝、武臣都講了一句共同的話: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久矣”這六個字值得我們深思:“天下”,指範圍之廣;

“苦秦”,指民眾深受大秦帝國之害;“久矣”,指時間之長。六個字說盡了天下百姓群起響應陳勝、吳廣的根本原因是百姓長期飽受秦禍,早已經忍無可忍了。

這說明大秦帝國此時已經盡失民心。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因為違法,擔心被武帝追究,打算謀反。劉安找到了手下最有軍事才能的門客伍被(pi,皮)商議叛亂之事,但是,伍被拒絕支持淮南王劉安的叛亂。理由只有一點:淮南王叛亂不可能成功!

伍被為什麽認為淮南王的造反不能成功呢?

因為沒有民意支持。

淮南王劉安認為,當年的陳勝、吳廣沒有“立錐之地”,就憑他那八百人竟然搞成功了,進兵到關中之時竟然有數十萬大軍。我淮南國再小,總還有十幾萬軍隊;而且,我淮南王的軍隊素質比起陳勝、吳廣強多了。他們能行,我為什麽不行?

伍被認為,秦始皇的暴政苛法導致天下百姓無法忍受,民間早已積聚了巨大的反秦能量,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激活了這股能量,這才出現了天下紛紛響應的局面;如今,武帝雖然窮兵黷武,但是國富民強,整個天下完全不具備這種反政府的強大民意。

伍被的話道出了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天下沒有蘊藏著這種巨大的反秦能量,誰也不可能調動千千萬萬的百姓參加反秦大起義。

這股巨大的能量就是離秦、怨秦、叛秦、反秦的民心!

綜上可知,賈誼《過秦論》論述的大秦帝國速亡的四大原因條條切中要害,秦始皇對不施仁義、大臣失語、民心盡失都負有極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