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漢儒評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完成了他人生的謝幕。但是,這位皇帝大人卻是一個蓋棺而難以定論的皇帝。從他死後不久的漢初開始,直至今天,對他的評價一直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前人有定性的明君、暴君說,有定量的功過說(合有功有過、功過不相掩、功大於過、過大於功、功過三七開或四六開等)。我想,我們評價秦始皇,還是回歸歷史,看一看歷代王朝對秦始皇評價的演變及其原因,這樣做也許對我們今天理性評價秦始皇更有益。

秦始皇當年自稱始皇帝時,大言不慚地說,從他開始,以下各代皇帝依次是二世、三世直至萬世,這等於斷定大秦帝國一定可以萬歲萬歲萬萬歲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秦始皇剛死了一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的反秦起義,這場起義迅速蔓延,整個大秦帝國立即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僅僅三年,大秦帝國就像911恐怖襲擊中的世貿大廈一樣在這場大火中轟然坍塌。目睹這一場景的漢初政治家、思想家內心都極為震撼!他們都在思考、議論著一個重大問題:一個成功兼並六國的強大帝國為什麽短短十五年就蕩然無存了呢?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

看漢代學者如何評論秦始皇,必須把西漢文帝時期洛陽才子賈誼和他的代表作《過秦論》當作重點。順便說一句,“過秦論”即論述大秦帝國的過失,將此三字倒過來讀為“論秦過”正好。

為什麽我們回顧兩漢四百年的儒家評秦獨獨要把賈誼和他的《過秦論》作為重點呢?

理由有三點:

第一,《過秦論》是《史記》的有機組成部分。《史記·秦始皇本紀》的結尾全文轉引了賈誼的《過秦論》(《史記》引一位非傳主文章的做法極為罕見)。因此,我們讀《史記》,講秦皇,絕對不能不提《秦始皇本紀》中的賈誼名文《過秦論》。司馬遷把這篇文章全文摘引在《秦始皇本紀》的後面,就是想借賈誼表達他對秦始皇的評價,這也說明司馬遷對賈誼的看法是認同的,司馬遷和賈誼對秦始皇的評判是大體一致的。

第二,《過秦論》是經典名作。自《史記》全文引述之後,中國歷代文章總集無不將此文列為經典範文。從南朝蕭統《文選》,到晚清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再到今天的各種選本、中學語文課本,都將此文列入。所以,賈誼的《過秦論》,尤其是蕭統《文選》所選的《過秦論》上篇是傳誦千古的經典之作。

第三,代表性強。賈誼《過秦論》的觀點集中代表了漢儒評論秦始皇的主要觀點,這是司馬遷把此文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之後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們回顧歷代對秦始皇的評價時必須面對的事實。讀了賈誼的《過秦論》,整個漢儒評秦我們就一目了然了。

那麽,賈誼是何許人呢?

賈誼(前201-前169),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因為曾擔任過長沙王太傅,世稱賈太傅,又稱賈長沙。賈誼少年時受洛陽郡守吳公賞識,成為吳公的得意門生。吳公是秦丞相李斯的學生,學問極好。漢文帝繼位後,吳公因為政績突出被調至中央政府任廷尉(最高司法官)。吳公到中央政府任職後,向漢文帝舉薦了十八歲的青年才俊賈誼。於是,賈誼被召至朝中任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

賈誼的迅速升遷引起了當年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團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詆毀賈誼。在當年追隨其父打江山的元老重臣“老幹部”與賈誼為代表的少年才俊“新幹部”的對抗中,漢文帝毫無懸念地選擇了前者,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遠離了京城。後來賈誼又改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身亡,賈誼異常自責,三十三歲郁悶而死。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賈誼和屈原合傳為《屈原賈生列傳》,可見司馬遷也是很推重賈誼的。

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辭賦家,《過秦論》是他政治散文的代表作。

《過秦論》明確指出了大秦帝國速亡的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誤;第二,大臣失語;第三,不施仁義;第四,民心盡失。

先談第一點:三主失誤。賈誼說:

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賈誼第一次明確提出,大秦帝國的速亡,三代國君都有責任。秦始皇對大秦帝國的滅亡首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秦始皇的過失是“足己不問”。

“足己”就以己為足,自以為是,“遂過而不變”是堅持錯誤不知悔改。秦二世的罪責是“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秦二世延續了秦始皇的錯誤,且變本加厲,使大秦帝國的暴政苛法更為嚴酷。秦王子嬰是“孤立無親,危弱無輔”。子嬰臨危受命,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