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焚書坑儒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秦帝國,每天親自閱讀大量的文件,躬身管理著這個龐大的帝國。他的很多政令,後世毀譽參半。但是在兩件事情的處理上,他的做法卻遭到了後世異口同聲的譴責。這兩件事情,一件是“焚書”,一件是“坑儒”。在中國歷史上,焚書坑儒與秦始皇幾乎無法剝離。講到秦始皇的殘暴,必講焚書坑儒;講到秦朝的二世而亡,必講焚書坑儒;講到中國歷史上的專制主義,必講焚書坑儒;講到中國文化史上的浩劫,也必講焚書坑儒。秦始皇與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總是聯袂出場。那麽,這兩件事情究竟是怎麽發生的?我們今天究竟應當怎樣評價焚書坑儒呢?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一場盛大酒宴在鹹陽宮中舉行,七十名博士集體舉杯向秦始皇敬酒。這個宏大的場面讓秦始皇頗為感動。

首席博士周青臣代表博士們向秦始皇敬獻祝詞,他說,過去的秦國土地不過千裏,偏處西陲,仰仗著陛下您的神靈聖明,平定海內,驅逐胡人。如今,日月所照之處,無不服從大王。往昔的諸侯之地被今天的郡縣代替,天下人人安樂,再也不受戰爭之苦。大秦帝國可以傳之萬世。自古及今,無人能比得上陛下您的盛名與威德。

雖然知道周青臣光揀好聽的話來奉承,但是,這番賀詞,說的也是事實,秦始皇聽了心裏自然是美滋滋的。

突然,一聲“周青臣,你面諛陛下,是何居心!”的斥責從博士方陣中傳出,隨即走出一人。群臣大驚失色。秦始皇正在興頭上,被當頭澆了一瓢涼水,忍住怒火一看,此人原來是齊地博士淳於越。

淳於越說,我聽說商、周兩朝均傳承了千年之久,原因是它們大封子弟、功臣作為諸侯,以輔佐王室。如今陛下擁有天下,但是,大王的子弟卻沒有尺寸之地。萬一出現了像齊國田常那樣篡奪姜姓王朝權力的大臣,沒有諸侯輔佐怎麽辦?我認為,不效法古人而能長期執政的王朝是沒有的。周青臣當面奉承陛下,只能加重陛下的錯誤,周青臣不是忠臣(臣聞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淳於越朗聲講完上述這番話以後,整個朝堂立時變得靜悄悄。

大臣們都明白,田氏代齊是戰國初年齊國的一件大事。齊國始封之君是周朝開國功臣姜太公,所以,齊國國君是姜姓。田氏來到齊國之後,逐漸發展起來。田氏采用小鬥進、大鬥出的辦法收買民心,齊國百姓紛紛奔到田氏門下,田氏勢力與日俱增。最終結果是田氏鏟除了其他公族的勢力,並於公元前378年,代替姜姓成為齊國國君。這是中國歷史上由一家非公族的卿族取代國君的著名事例。淳於越擔心秦國不封子弟功臣,將來也會出現類似的事件。淳於越的觀點非常明確,就是恢復封建制,這實際上是直接針對秦始皇的郡縣制而闡發的。

秦始皇聽了淳於越的話,深感他反對自己的郡縣制度,內心很生氣,立即收起了笑容。由於淳於越危言聳聽,牽涉到大秦帝國的江山是不是以後姓贏的問題,於是,他強壓怒火,對犬臣們說,此事交付廷議。

其實,秦始皇的發怒非常好理解。人們常說“聞過則喜”,但是,這個世界上哪有“聞過則喜”的?但凡是個正常的人,統統沒有“聞過則喜”。

“聞過則怒”叫正常,“聞過不爽”已是修養極高之人了。

丞相李斯第一個站出來據理反駁。李斯針對淳於越的觀點,針鋒相對。

反駁的要點有二:

第一,法後王不當法先王。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並不相同,夏商周三代治國的方法也並不完全沿襲,各按各的情況治理天下。這倒不是三帝、三代有意要標新立異,而是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因此,治國的方法也不相同。如今陛下開創大業,建立萬世之功,本來就不是一般愚儒所能明白的。何況淳手越談的都是夏商周三代的事,怎麽值得仿效?那個時代,諸侯相爭,廣招遊士,如今天下大定,法令一統,百姓應當努力種地,士人應當學習法令。

第二,禁私學以滅異說。現在有些人不學今人而只學古人,非議當世,擾亂百姓之心。我鬥膽說一句話:古代天下混亂,沒有人能夠統一天下,所以諸侯之間相互兼並,議古非今,虛言亂實。人們光知道用自己學的東西誹謗皇上所立的新制。如今皇帝一統天下,私學非議朝政。一聽到皇上的詔令,就議論紛紛,不是心非,就是巷議。諫言只是個名,標新立異才顯得高明。如果這種局面不禁止,那麽,皇上的尊嚴就會下降,形成結黨營私。因此,禁止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