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焚書坑儒(第4/5頁)

焚書,搞文化專制,最終秦朝卻被不讀書的起義者所推翻。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還有一首無名氏寫的《焚書坑》詩:

焚書只是要人愚,人未愚時國已墟。

惟有一人愚不得,又從黃石讀兵書。

秦始皇“焚書”本來是要施行愚民政策,結果人未愚而國已滅。因為秦始皇禁錮天下的讀書人,卻擋不住“一人”不愚,這個人就是劉邦手下最有名的謀士張良。張良從黃石公那裏讀了兵書,知道如何用兵天下。僅此“一人”足以置大秦帝國於死地。

從後人的兩首焚書詩來看,秦始皇的“焚書”絲毫沒有阻擋大秦帝國的滅亡,只留下了一個兩千多年來為人譏笑的話柄,一個引人深思的歷史教訓:愚民不能鞏固統治。

第二,“坑儒”之說不準確。

“坑儒”在司馬遷的《史記·儒林列傳》被稱作“坑術士”(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這裏的“術士”是指儒生之中主張陰陽五行的一批人。

東漢王符的《潛伏論·賢難》篇也稱:“此亡秦之所以誅偶語而坑術士也。”王充把“焚書”稱為“誅偶語”,把“坑儒”稱為“坑術士”。

“術士”是方術之士,“儒生”是儒家士人,這兩個概念有聯系也有區別。“術士”也讀儒家經典,但是,“術士”更多是精通方術。盧生、侯生都是為秦始皇尋求仙藥的方術之士,並不是純儒。

所以,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坑儒”的叫法並不準確。

班固的《漢書·郊祀志》說:

始皇封禪之後十二年而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滅文學,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

班固說的“文學”是指“文章學術”,基本上相當於“儒生”,但是,班固仍未用“焚書坑儒”之說。

《漢書·儒林傳》說: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

可見,西漢多數學者沒有哪位把秦始皇的坑殺方士稱為“坑儒”,而是稱為“坑術士”。應當說,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說法。

到了東漢衛宏作《古文尚書序》,才正式使用了“焚書坑儒”一詞:

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

南北朝時期劉宋時代範曄的《後漢書·陳蕃傳》又一次用了“坑儒”之說:

伏見前司隸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範滂等,丘身無玷,死心社稷,以忠忤旨;橫加考案。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聾盲一世之人?與秦焚書坑儒何以為異?

另外,侯生與盧生議論秦始皇時,特意說明當時鹹陽“侯星氣者至三百人”,可見,京城鹹陽的術士之多。

第三,“坑儒”新說不可信。

我們講的秦始皇坑術士是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是最原始也是最可靠的依據。但是,東漢衛宏記載的焚書事件和《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大不相同。據衛宏記載,秦始皇將古文字改為小篆和秦隸,擔心天下讀書人不從。於是,召集天下的讀書人到京城,先封為“郎”(侍從),再秘密派人在驪山有溫泉的地方種瓜。由於地下溫暖,冬天長出了瓜,秦代沒有塑料大棚,這可是一大奇聞。秦始皇於是召天下博士討論冬天長瓜一事,博士們議論紛紛,爭執不下,秦始皇趁機派博士們前往驪山實地考察。當博士們在驪山山谷的一塊瓜地實地考察之時,秦始皇暗令從山上往谷中填土,七百多位博士全部活埋於驪山山谷之中(秦改古文以為篆隸,國人多誹謗。秦患天下不從,而召諸生至者皆拜為郎,凡七百人。又密令冬月種瓜於驪山硎谷之中溫處,瓜實,乃使人上書日:瓜冬有實,有詔天下博士諸生說之,人人各異,則皆使往視之,而為伏機。諸生方相論難,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終命也)。

後來,唐人顏師古為《漢書》作注,唐人張守節為《史記》作注(《史記正義》),唐人章懷太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唐人李善為《文選》作注,都不約而同地引用了衛宏的說法。可見,東漢衛宏的“坑儒”新說在唐代極為盛行。

兩種“坑儒”說差別很大。《史記》記載的“坑儒”是因方士欺騙秦始皇,引發秦始皇大怒而捕殺術士。衛宏新說則是秦始皇擔心統一文字引發讀書人的不滿,所以,設計將天下讀書人騙至京城並殺死。兩說的起因不同,施行坑殺的心理狀態不同。本為事實的原說在唐代反為衛宏的新說所代替,並且廣為流傳。這說明唐代之後,秦始皇的“坑術士”遭到了空前的社會批判。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評價“焚書坑儒”呢?

從正面來看,“焚書坑儒”其實是統一思想領域的一場政治運動。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在政治上廢除了封建制,推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用小篆統一了文字;在經濟金融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政治、經濟、文化措施是國家統一的根本要求。但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狀態仍以它的慣性而存在,大秦帝國仍然沒有形成思想領域的統一。從長遠來看,只有思想統一了,才能保證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更加有效。而當時盛行的儒家和法家兩家思想相較而言,儒家是保守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采取的各種措施都是創新的,是新事物,不符合儒家的理念,因此眾人對之議論紛紛。而當時六國貴族,也想借著儒家的思想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因此,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_統的關鍵措施。淳於越鹹陽殿上的發難、幾個術士的欺騙誹謗行為讓秦始皇找到推行思想運動的借口與切入點,由此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上演了,手段雖然過於激烈,對待諸生也太殘酷,但在短時間內思想上迅速取得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