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宋案沖擊下袁之攻守策略(第4/5頁)

5月6日,京師警察廳總監王治馨呈文內務部,提出擬由警察廳函知各報館,嗣後除“關於營業之傳單暨議院紀事錄,無論何項號外或傳單,均應送廳檢查。其事機緊迫、不及送廳者,則就近送該管區警察署檢查。檢查許可後,立時加蓋‘檢’字戳記發還,方可刊布。倘不送檢查,遽爾發布者,其號外、傳單一律沒收,並將發行人依律辦理”。[131]

很明顯,嚴格的檢查主要是針對國民黨報紙,政府方面報紙或支持政府的報紙並不需要遵守。《民權報》曾揭露當時袁世凱方面對報刊言論的操縱與壓制情形道:

近日所發見之事實,為袁氏欲打消有力之言論者,其手段約有二種:其一利用袁黨之報紙,使淆亂是非。如北京《國報》《國維報》《黃鐘日報》《大自由報》等,捏造新聞為某某造反、某省獨立、南方某亂是。其二摧折非袁黨之報紙,使不敢直筆。如取締《國風日報》《國光新聞》《中國報》,憲兵幹涉《民主報》,楊以德之控告《新春秋》,及扣留報館訪電等是。其所以行此二種手段之意,前者為抵制,期以私黨之造謠,淆亂天下之耳目,而轉使殺人賣國之確據,亦扯入流言中,而使人不信。後者為壓抑,期以專制手段,鉗制人民之言論,使不敢言,而其罪乃可為無形之消滅。此皆袁世凱之狡計也,而語其究竟,則既緘人民之口,而復以其機關報之造謠,播傳於世,藉以發為亂命,肆為羅織,以期明殺民黨,大殺人民,以逞兇暴之焰。此又袁世凱之毒計也。而民權民命,危機一發,哀哀眾生,萬劫不復矣。[132]

對於攻擊袁世凱及其政府的書籍,袁世凱也設法查禁,如人物品評社所出《照妖鏡中之袁世凱》,即因攻擊袁世凱而被查禁。[133]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袁世凱方面還自造了不少文字,在各報反復刊登,對國民黨進行攻擊,以轉移視線,混淆視聽。如《嗚呼,國民黨之自殺政策》《某軍官之談話》《解剖孫逸仙》等,都是袁世凱方面自造的。黃興曾致電袁世凱,毫不客氣地指出:“近來人心險惡……乙罪發現,往往媒孽甲短,以圖鉗制轉移。此種惡風,不得不惟我公是賴。”[134]

其中,《嗚呼,國民黨之自殺政策》借“國民黨員某君”口吻,攻擊國民黨。開頭有段引言,以報館口吻寫道:“頃見國民黨員某君著有談話一篇,歷言國民黨之失敗與夫南方全體商民對於國民黨之疾首痛心,可見國民黨在南方已無立足之地。循是不變,國民黨殆無生存之望。從此以後該黨或至於消滅,未可知也。此在國民黨固屬至可悲戚,即在非國民黨亦當為灑一掬同情之淚。特覓得原稿,介紹於一般留心時事者,俾從事政黨者知倒行逆施之無異自殺,庶幾有所取鏡,而政治或有上軌道之希望焉。”文中攻擊“國民黨人利用宋案涉及政治問題,近且與大借款事並為一談,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蓄意推翻民國之心,路人皆知”,各國人士“吐棄蔑視”,南方商民“切齒痛心”,“每日攢眉蹙額,痛詈國民黨之破壞大局”,又罵國民黨“實在可惡”,“簡直不是人”,稱國民黨之政策為“自殺政策”。[135]

《某軍官之談話》以“在北軍中以驍勇聞,後與北方將帥聯名贊成共和,現仍統某軍”的“某軍官”與某報“記者”談話的名義,歷數袁世凱和北方軍人在建立共和過程中之貢獻,強調“武漢起義,全國響應,推翻帝制,建造共和,雖賴先烈志士之提倡,及人民心裏之要求,然非袁大總統及北方將士潛謀默運,一德一心,共和未必能成;即成矣,而兩軍相持,血戰經年,全國人民死於鋒鏑者至少恐亦以千萬計,財政損失至少恐亦以萬萬計”。斥責國民黨對袁世凱及北方將士“有毀無譽,有貶無褒,幾若北方贊成共和保全人命太多,於彼黨大有不利”。又斥責國民黨人“只有破壞野心,實無建設能力”,“其以政治家自命者,亦只知反對借款,反對裁兵,反對任免官吏,推其仇視政府之心,幾無一不用其反對者”。其心“蓋自視無一非開國元勛,而視我北方軍界將卒直無與於共和之構成者”。談話最後語帶威脅雲:“若輩……跳踉不已,愈擾愈亂,邪說暴行,橫流全國,使人民受殃,先烈隱痛,共和政體雖成,幸福何在……吾輩為救國計,為保種計,不能不思所以籌策之也。”[136]

《解剖孫逸仙》則以“某西報”論孫中山名義,以極刻薄之語言,對孫中山加以攻擊。篇首寫道:“孫逸仙藏頭露尾,鬼鬼祟祟,忽而醫師,忽而學士,忽而譚兵,忽而論道,忽而鐵路銀行,忽而手槍炸彈,忽而底心下氣,忽而橫眉豎目,忽而做總統,忽而充強盜。真如孫大聖,一日萬變,一變萬狀,南天北鬥,五花八門,光怪陸離,不可測度。外人謚之曰博士(言其萬能),國民尊之曰先生,吾乃取博士之心、先生之舌,和以藥物,為之解剖。”文中稱孫中山自以醫生起家以來,二十余年中,其態度變化“如孫悟空拔毫毛,不可以數計”。僅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來,已有六變:因陷困局而暫辭臨時大總統,以便卷土重來,是為第一變;袁任臨時大總統後,嗾使黃興、陳其美等留難政府,是為第二變;因受革命黨內攻擊,“思借北方自重”,於是北上入京,是為第三變;入京後“易其仇視之心為媚事之計”,宣告自己不入政界,十年之內總統非袁莫屬,“內藉退讓之美名以攬人心,外結政府之信用以博巨款”,是為第四變;宋案發生,又攘臂而起,自願帶兵北伐,並通電五國銀行團及歐洲各國報紙,反對大借款,是為第五變;迨遭官民反對,外人排斥,“黨內潰如鳥獸散”,忽又“急電訴政府,卸罪黨人,自願出為調人”,是為第六變。文章最後以調侃語氣寫道:“吾未見善變如先生者,先生其蝴蝶化身歟,殆真得悟空衣缽者?諺雲:女子十八變。先生偉人,其變正未有艾,吾人請得載筆以俟其後。”[137]《大自由報》還對以上六變進行概括性描述,稱“第一變驚天動地”,“第二變怨天恨地”,“第三變局天蹐地”,“第四變歡天喜地”,“第五變昏天黑地”,“第六變呼天搶地”。[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