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老爺,你贏了(第3/67頁)

當然,或許這也是啟民可汗的功勞。啟民可汗自己就中過隋朝這樣的圈套,以至於最後僅剩下五人五騎,去投奔隋朝,後半生則受盡了屈辱;狐狸不會掉進同一個陷阱,所以,啟民可汗大概早就有準備了吧。事實上,啟民可汗的這幾個兒子,關系相對是融洽的,他死後,直到東突厥被唐太宗李世民滅亡,東突厥的幾個可汗,始畢可汗、處羅可汗乃至頡利可汗,都是他的兒子。兄死弟及,這是啟民可汗死後,東突厥汗位的繼承方式。從這個角度說,在啟民可汗的教導下,他的幾個兒子還是很重視手足之情的。

裴矩的分化離間沒有做到有的放矢,這是他犯下的第一個錯誤,緊接著,他犯下了第二個錯誤。

始畢可汗手下有個寵臣叫做史蜀胡悉,據說很有些聰明才智,裴矩就想除掉他。於是,裴矩就假稱要跟他貿易,將其騙至馬邑,然後殺之。當然,裴矩也知道這麽搞會引發始畢可汗的不滿,於是,殺了人之後,他對始畢可汗說,這小子要造反,所以我幫你幹了他。裴矩這謊話,不要說是始畢可汗,說給三歲娃娃,能信嗎?始畢可汗當然不信他,於是,矛盾加劇,甚至到了“不朝”的地步。

這兩個錯誤一犯,始畢可汗是徹底跟隋朝鬧僵了。當然,彼時隋朝尚強,始畢可汗雖然不忿,但也只能用“不朝”來表示憤怒,跟他父親一樣,他也需要等待機會。機會總是有的,因為,人嘛,總有走窄了的時候,楊廣也一樣。

三征高句麗,隋朝天下大亂,楊廣不聽勸諫,繼續四處巡行,大業十一年,楊廣又大搖大擺的過來北巡,此時始畢可汗知道,機會來了,楊廣走窄了。

事實上,早在楊廣四月份出巡太原的時候,始畢可汗就已經做好了準備,他調集了十萬騎兵,準備趁著楊廣北上,而後發動突然襲擊。幸運的是,突厥內部畢竟還是有隋朝的臥底,啟民可汗的妻子,如今按例嫁給始畢可汗的義成公主,就提前得到了情報,於是派人通報了楊廣。

結果什麽情況呢?在提前得知有麻煩的情況下,我們的楊廣同志發揚了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的精神,發揚了有困難要北巡沒困難也要北巡有沒有困難都要北巡的精神,居然就北巡了。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楊廣都嘬到這份上了,不倒黴等什麽呢?

接下來當然是倒黴了:

八月十二日,楊廣車駕抵達雁門關(山西省代縣),齊王楊暕率領殿後部隊,守衛崞縣(山西省原平市北崞陽鎮)。

就在楊廣抵達雁門關的次日,突厥來了,很快將雁門關圍了個水泄不通。隋朝官員自然是嚇成了一團,只能把民宅上的木頭鐵器拆下來,臨時制作防守武器;當然,更嚴重的,還是糧食問題——城中兵民十五萬口,食僅可支二旬……

在突厥的猛烈攻勢下,雁門四十一城,其中三十九城被攻克,最後只剩下了倆地兒——一是楊廣所在的雁門,二是齊王所在的崞縣。

沒攻下不等於沒在攻,突厥對雁門的攻勢如狂風暴雨一般,矢如雨下,一直射到了禦座之前。到了此時,楊廣只剩下了一個字——懼,然後就只能抱著趙王楊杲痛哭流涕了——哭到什麽地步呢?“目盡腫”。

這就是著名的“雁門之圍”。

出來混,就要還Ⅱ——脫圍?丟人!

楊廣怕了,他居然也知道怕,看到他抱著愛子(趙王楊杲是楊廣最小的兒子)痛哭流涕把眼睛都哭腫了,本來還是要同情一下的,但是,考慮到楊廣一早就得到了情報,一早就知道始畢可汗會有動作,此時才知道怕,才知道要哭,也只能是惹人反感而已。這就叫做,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

楊廣在得到了情報的情況下繼續北巡,那麽,他有沒有做好防禦準備呢?顯然是沒有,要是有,他也不會怕到這種程度,也不會雁門四十一城被攻下三十九城,也不會城內糧食連一個月都支撐不了。

所以,本人非常疑惑,相信大家也一樣,楊廣為什麽要在這種情況下北巡呢?我想了半天,只能有一個解釋——楊廣是瘋子,我們永遠不要用常理去理解他。

但是,大敵當前,即便是楊廣這樣的瘋子,也知道大難臨頭了,也知道要害怕了——怎麽辦?大臣們議論紛紛:

宇文述的意見,陛下您幹脆率數千騎兵突圍吧;

蘇威的意見:“城守則我有馀力,輕騎乃彼之所長,陛下萬乘之主,豈宜輕動!”蘇威認為,突厥人就擅長騎兵作戰,突圍不是送死嗎?不同意宇文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