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3)(第3/5頁)

既然稱作郡縣制,那麽縣自然是少不了的。縣在秦代那裏是非常關鍵的一級組織,皇帝對縣的設立也非常重視,每個縣的最高長官必須由皇帝親自任命才能上任,由於縣負責基層的收稅、穩定以及教化一方百姓的重任,屬於國家的基礎,秦朝甚至規定,縣級可以組織武裝,可見中央重視程度。

作為歷史的幸運兒,由秦始皇開創並主導的秦國,在很多方面的建設對後世是有深遠的影響的。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國家道路的規劃和修建也是,當然也包括郡縣制的實行,縣的存在及縣長的存在使很多在基層的百姓也有機會擠進管理層。畢竟是基層組織,更貼近百姓的管理,讓很多人對國家充滿了信心。

秦朝根據縣的大小不同還采用了靈活機動的官職設置,萬戶以上的縣還設置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這樣一來基層項目的領導班子就確定了下來:縣令(長)、縣丞、縣尉,分別管理政務、軍事和司法。這些官職都需要皇帝直接任免,因此,那些蓋著玉璽的委任狀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郡縣制裏除了郡和縣,還有鄉和亭,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鄉和村級組織,亭為治安大隊,鄉是隸屬於縣的基層行政組織。其職能主要有四:(1)攤派徭役;(2)征收田賦;(3)查證本鄉被告案情;(4)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

鄉長級官職設有“三老”、“嗇夫”、“遊徼(音教)”。“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收賦稅,“遊徼”掌捕盜賊。多數鄉官由當地地主豪紳擔任。這些官職不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委任狀上也無須蓋上玉璽,主動權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因此可操作性就大了很多,組成人員大致就是縣長的親信和得力助手。

亭長之下秦朝還設有裏。裏設裏正或裏典(為避秦始皇名“政”之諱,而改“正”為“典”)。裏中設置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裏連坐。

亭屬於治安系統的基層組織,其大體情況相當於目前的基層警務室和派出所,系縣尉的派出機構。亭有亭長,下面還設有“亭父”、“求盜”各一人。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事。

秦朝通過君主集權制和郡縣制,建立起了一套嚴密而完整的地方與基層的政權系統,強化了國家對老百姓的管理。自秦以後各朝代對其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沿襲。很多領導者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這一套管理系統用起來很方便、很順手,非常符合當時的封建君主制度,因此這套體系一直在中國延續了近兩千年之久。

始皇帝嬴政家傳天下的思想確實使後世效仿了又效仿,著眼他精心構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國家制度,他確實開創了此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中華帝國的基業。

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們集體塑造了一朵極為絢麗的思想奇葩——民本思想。孟子有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也說過: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就是這樣一種思想真真正正是代表了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本思想也從此開始泛濫。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由於是由自然法則中逐漸延續而來的,它從不試圖在制度的層面上排斥和否定君主與君權,而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上讓民權制約君權,兩者之間造成一種張力,張弛有度則為和諧,顯然這根本不符合始皇帝的統治理念。然而秦始皇建立的政治體系其實從根本上否定和擯斥了民本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本思想還是非常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意識的,這種民本思想概括起來大致有三點:一、君權的根本在於民;二、立君的目的在於保民;三、如果君不稱職,民可以批評以至反抗。但是這種理論性的民主思想顯然是走不長的,到了秦朝,已逐漸凋謝。

民本思想的沒落也代表著儒家思想的衰退,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逐漸站上了統治地位。那些法家代表人物為了符合統治者的口味,漸漸地將君權至上推向極端。他們刻意地宣揚君權至上。再者,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也犯了左傾主義錯誤,在對自己的才智和力量的估計上,有點兒膨脹,一廂情願地想“獨擅天下之利”。

思想的形成最終都必須和時代風氣聯系在一起,更是和政治緊密相連,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儒家思想所宣揚的那套仁、義、禮、智、信自然不會占到便宜,而適應於戰時特點的法家思想受到政治家們的青睞和采納,而民本思想的積極鼓吹者儒家卻往往不能見容於這個崇生活場景尚攻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