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2)

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十年時間裏,不忘學習,他對當時字體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他的這種行為竟鬼使神差地被從不微服私訪的秦始皇知道了,並得到了賞識,於是獲釋。

書法改革家程邈得到秦始皇大力支持,要求他按照自己的創新思路制定出一種新字體。既然是新的,那麽就一定要有充足的優勢,新字體的特點是,將篆體圓轉的筆畫變成方形,字形扁平。這種文字書寫起來更為流暢、快捷,很受歡迎,這就是隸書的前身。

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這當然要歸功於秦始皇,正是他不拘一格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對我國古代文學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它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在我們運用著屢次簡化後的漢字流暢書寫時,千萬不要忘了始皇帝的功勞。

在經濟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做了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要數統一了貨幣。貨幣不統一的情況下是非常不利於貿易活動進行的,對貨物的遠距離流通帶來了限制,甚至一些人可以利用這種情況從事投機倒把活動。另外,不統一的貨幣結算也給當時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從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出發,對貨幣制度進行了大的改革。他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音億,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用於皇帝賞賜用,而銅幣便作為了主要的流通媒介,後來考古發現的銅幣也遠遠多於金幣。

作為全國通用的貨幣,銅幣的樣式也經過了專業設計師的精心設計,雖然沒有印上秦始皇的頭像,但設計理念也還是相當新穎的。比如它的開孔:銅幣圓形防空,對應了古代“天圓地方”一說,並且在使用上有很大的方便,可穿、可掛、可纏腰間,以至後來描述一個人有錢可以說他腰纏萬貫。

除了對貨幣的改革外,秦國早在商鞅變法時就已經在國內對度、量、衡的標準做過統一的規定。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單位為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尺為一步,240步為1畝。這一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大致不變,足見其影響力。

或許是始皇帝從小生活顛沛流離,讀書不多,所以他對文化人非常崇拜,秦統一六國後,對許多文化進行了“大一統”,並形成了很多有著深遠影響的概念。比如:車同軌、行同倫等。車同軌就是說,統一車輛形制,訂車寬以六尺為制,而統一後的車一車可通行全國;行同倫則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

“形同倫”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顯得尤為重要。公元前219年,做了28年皇帝的嬴政去泰山旅遊,這裏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突然興起的始皇帝便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職,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這或許也就是最早的“大男子主義”了。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中國大地諸侯國林立,各國中民族數量也非常多,僅僅在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一帶就分布著許多部族,很少有人能夠全部說出全部民族的名稱,只能總稱為“百越”,其中著名的分支有於越、閩越、南越、東甌、西甌、駱越等。各民族間由於風俗、文化各異,經常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

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軍左沖右突,指哪兒打哪兒,不分國界,從中原到西北再到西南,地盤越來越大,經過這種途徑不斷壯大的秦國,也逐漸成為了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後來,秦王朝通過加強了的行政管理對文化也進行了統一,機構逐漸健全,各民族間也互相遷就、少有沖突,相當和睦。

“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志士黃金周旅遊散心的必選地之一,而秦始皇領導下的大秦帝國對長城的連接修建在中國歷史中有著巨大的意義和象征作用。在戰國時代,與匈奴接壤的趙國為了抵禦外族入侵而修建長城,其他各國也紛紛效仿,但遇到“三不管”地區、主權爭議地區,長城就因此斷開。

秦統一六國之後,非常注重統一和諧,看著斷斷續續的長城完全不符合大一統的完美規劃,而且也不利於有效抵抗匈奴的侵擾,嬴政於是下定決心派人把各國修建的長城溝通連接起來,他的目的是利用秦國統一後的巨大人力物力修成整齊劃一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