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2)(第3/4頁)

在為如何稱呼自己的問題上,始皇帝更是召集很多人商量,其中不乏學士級謀士,各種專業人才群集。給皇帝起名這項榮譽那是相當的有誘惑力,自己的意見即使沒有被采納,但能被召集過去也是實力的體現,因此這些人竭盡全力,拿出很多方案讓秦始皇選擇。

為了給秦帝國的國王起一個合適的名字,李斯等人動了不少腦筋,他們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貴,便建議嬴政采用泰皇的頭銜。嬴政一聽,覺得泰皇這個稱呼雖然響亮,但不文雅,所以只采用一個“皇”字。也算是經過了創新,“皇帝”這個詞便作為一個新興詞匯寫入了秦王朝的字典。

“皇帝”稱謂的出現,充分表明了秦始皇的兩種心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加冕之後,嬴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遂稱“始皇帝”。一時之間極度膨脹的始皇帝又出新規:皇位世襲相傳,子子孫孫千萬年延續。顯然他沒有唯物主義思想,更是沒有預知到家族式管理帶來的壞處,最終因為家族內外爭權奪利導致矛盾重重。

嬴政是讀著孔老夫子的書長大的,而禮儀綱常便是孔老夫子表達的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深受他思想影響的始皇帝便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威嚴與地位,我們稱之為神聖化,他說天子要自稱“朕”,並且規定了“朕”的使用範圍,於是“朕”這個字便從一個人人都可以講的草根詞匯一下便完成了華麗麗的蛻變。

自秦始皇起,“朕”這個字成了皇帝專用的自稱,而且還在法律中專門做了規定,其他人如使用是犯法的。除了對“朕”字進行地位提升之外,另外一些詞匯也得到了提拔,比如說“制”和“詔”專職代表皇帝的命令;“璽”也成為了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在文字書寫方面,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

對禮儀、規範要求嚴格的秦始皇是個典型的講究人,他不但嚴格制定了自己的稱呼和自稱,而且還開創了歷史上公文格式的先河,在秦始皇時期的文件上要必須出現“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在一系列的規範限制下,秦始皇感受到了無比的尊崇和榮耀。

為了子孫後代能穩坐江山,始皇帝嬴政費勁心機的管理國家、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都是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他認為在自己獨具匠心的偉大格局構建下,帝王之位從此穩穩地落在他及他的子孫手中。為此,秦始皇在國家管理方面借鑒了前朝以及各個諸侯國的先進方式方法,形成一整套體系,並加以創新,為大秦帝國所用。

幼年繼位的秦始皇非常清楚,沒有合理的政治權力分配體系,再強大的國家也會很快土崩瓦解。在戰國時期,有一種鞏固君王地位的制度入了秦始皇的法眼,那便是設置官職。在此基礎上,秦集團又進行了創新,加強了代表性:代表最少數嬴氏家族的利益!最終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行政機構。

雖然秦始皇的政權體系和權力分配絕大多數都考慮到了他們家族的利益,但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大秦王朝各級官員分工明確,從長遠來看,這種分工明確的管理制度本身是能出效益的。

權力分配體系建成後,始皇帝又開始構建政權金字塔式分配圖。從官職來看,國家丞相,是中央政權機構的最高行政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而太尉就是軍隊的最高長官了,擁有軍權,可以管理調動軍隊,並協助皇帝處理全國軍務;其他的有禦史大夫等,分別掌管不同的事務。

古代說到一個人的功名的時候,有個詞語聽起來感覺特別霸氣:位列三公。而在中央集權制度下的三公官職確實不小,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並稱三公,現在看來,這三公都是擁有實權的重要崗位,工作範圍涉及到各個方面,而在當時能做到三公中的任意一個職位的人,都是對國家或者秦始皇有著傑出貢獻的。

三公雖然位高權重,位列三公的人當然能力也是非常大,但如果讓他們處理所有的公務,也不靠譜,因此三公之下設九卿。九卿分工責任制,明確責任後的各個部門面對出現的問題就不能相互扯皮,這樣各個崗位上的官員以及下屬就能高效地執行上級發布的每一道命令,責任心也就強了許多。

所謂九卿,即負責宗廟禮儀的奉常、執掌宮廷戍衛大權的郎中令、還有警衛連長衛尉、交通部長太仆專門負責皇帝使用的車馬、管理皇族事務的宗正、皇室私家管家少府、財政部長治粟內史、主觀少數民族事務的典客主以及掌管刑罰的廷尉。九卿官職看起來不大,但是油水豐厚,是各級官員爭取的理想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