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3)

統一六國後,始皇帝非常注重個人權威,有一次,秦始皇到梁山宮,從山上見到李斯的車騎儀仗很是隆重,就表示不滿。誰知道這話後來傳到了李斯那裏,李斯立刻削減車騎。當秦始皇再次見到李斯的車騎儀仗時,發覺已經減少了,馬上意識到是有人向李斯泄露了自己說的話,就下令將當時在場的人全部處死。

在秦始皇制造出的中央集權制模式之下有一個官職——太尉,法律規定太尉是武官的首領,然而雖然設有此官職,但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秦始皇非常了解軍隊對皇帝的重要性,肯定不會讓別人取代自己掌握軍權,所以據後世史學家考證,秦代未發現有任何一人擔任太尉之職,這一角色長期由皇帝兼任。

在軍權上進行控嚴格制的秦始皇最終也發現,一個人的精力確實是有限的,沒有了太尉,自己常常要扮演太尉的角色出席各種軍方的會議、晚宴,可作為帝國的統治者,他實在沒精力再管理更多的事務。在這樣的情況下,廷尉的地位就得到了擡升,掌管司法的廷尉被賦予了相當大的職權,以此威懾百官。

秦王朝的三公九卿制,確立了古代中國的一種分權原則,比如,有人將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喻為中國的“三權分立”,的確,從形式上看的確是這樣,但是要注意,這種分散的權力最後又都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權力之下。分權,是為了讓百官公卿通過互相牽制,更好地服務於皇權,所以也就是為了更好地集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除了對國家各種制度進行改革之外,對另外一個問題考慮的是最多的,那就是如何能找出一個辦法,使國家長治久安,能傳給子孫萬代。綜合前朝經驗,分封制度可以效仿,但是秦始皇不想這麽做,他個人傾向於郡縣制,於是他讓大臣討論,接下來大臣中便展開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大戰。

大臣王綰向秦始皇建議,對諸公子分封領地,建立屬國,以維護中央。是為分封一派。而另外一派的代表便是才智過人的丞相李斯,堅決反對分封制,善於總結經驗的他從前朝滅亡的事實看到這個辦法的許多漏洞,認為分封制根本不符合秦國國情,因此贊成郡縣制。兩派勢力爭執不下,鬧得不可開交。

在夏、商、周三朝確立的分封制,往往在第一代的時候,制度執行得還不錯,分封到各地的王侯因為都在建國時經歷無數風風雨雨,非常珍惜和國君的傳統友誼,對天子非常尊重,分封各地的諸侯王由於都是戰友、親戚關系,甚至有些還有生死之交,所以各個王侯之間能夠和睦相處,發生戰爭的幾率很小。

等到諸侯王位傳到第二代、第三代以後,各地的王侯與天子的關系已經很疏遠了,感情更是沒有的,有些二愣子諸侯王就逐漸拿天子不當回事了,甚至有的幾年都不朝拜,不進貢,這還算是好的,有些勢力強大的,甚至整日叫囂著要取代天子自己來坐莊,這就讓各位天子非常苦惱,但往往還沒有辦法去控制局面。

分封的諸侯王除了挑戰天子的權威之外,這些平行的新王侯之間的關系也逐漸因為各種原因搞得很僵,於是乎各個諸侯國之間就開始產生戰爭了。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其實也是這麽一路走來的,戰爭頻發必然導致國力的衰弱,長此以往國家滅亡也就在所難免,秦始皇基於這些原因不想再實行分封制度。

可這只是秦始皇一廂情願的想法,他不想采用分封制度,他手下的一幫大臣卻不答應,畢竟大家跟著你南征北戰,整日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為給秦國出了那麽大的力,哪個不想封侯封王?

正在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麽和秦始皇談判封王事宜時,尉繚又一次出現在眾人面前,志向遠大的尉繚看到六國統一,幹戈平息,長嘆一口氣後瀟灑地甩一甩衣袖去山林中歸隱了,這本身就是尉繚的終極理想,可在大臣看來卻是尉繚對遲遲不能封王的一種無聲的反對,因此大家以尉繚為突破口向秦始皇提出了分封建議。

秦始皇知道大家心中的想法,因此就向大臣詢問分封的必要性,這種與虎謀皮的問題當然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正在秦始皇無可奈何之際,李斯再次為他解了圍。李斯說:“分封制度固然是傳統,但缺點也很明顯,分封導致權力分散,必然引起禍端,最好是實行郡縣制,權力集中到中央,這樣國家才能強盛穩定。”

要說李斯作為一個外籍人士,能在秦國混得風生水起,其智慧可見一斑,這次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爭論上,李斯的一番話正說到秦始皇的心坎上,秦始皇當即表揚李斯忠心為國,並當時拍板無需再議,就按李斯意見實行郡縣制,然後命李斯實施。李斯就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李斯也因此被封為丞相。